当前位置:中文谷 >

书籍语录

> 《哥伦布大交换》经典语录

《哥伦布大交换》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

印第安人本身的一致*,以及他们与蒙古种相类或相异的程度,再加上我们对白令地峡的了解,可以如此诠释印第安人的史前史:好几万年之前的某个时期,白令海峡是一片干燥无水的地域,*有人开始横跨地峡进入美洲。这些人并非蒙古种,可能却与今日*人、日本人,以及美洲印第安人的共同祖先同族。迁移人口为数甚小,随后而来者也不多。西伯利亚气候酷寒,住在白令地峡附近的人口原本就不太多,因此长途前往美洲的人数也相当少。但是如此稀少的先民,怎么能衍生出1492年那么一大批印第安人口?*很简单,举个最极端的例子,只需要400名男女,每20年一次以每代只繁衍1.4%的比率,15000年后就可以生出百万名儿女来。

《哥伦布大交换》经典语录

虽然文艺复兴的年月已远,文艺复兴式的综合整理,却依然亟须尝试;将各行专家的发现整合起来,建立我们对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整体认识。

印第安人作为农人成就斐然,但在驯养动物方面却表现平平。身为1492年的印第安人,家中只有区区几种动物服伺他:*、两周南美骆驼(骆马与羊驼)、天竺鼠、还有几类禽鸟(火鸡、番鸭、以及可能属某种鸡类的家禽)。他没有可供骑乘的动物。他所食、所用的肉类、皮革,都来自野生猎物。他没有马、驴、牛等负重牲畜可供驱役。

哥伦布首航后25年之间,并没有任何记在记录安的列斯群岛印第安人当中曾发生大规模的天花疫乱。怎么解释?*在天花这一病的*质。天花虽是致命之疾,在每个病人身上停驻的时间却极短。12天左右的潜伏期后,病人开始发高烧和呕吐,三四天就出现典型的皮肤起泡症状。有幸未死者,一周到10天之内水泡即收干、结痂,随即剥落,留下难看的疤痕。整个发病时间不出一个月,过程结束,病人不是死了就是从此免疫,至少可免疫数年。此外,天花全系经人传染,没有长期的人类带菌者。因此,一个人不是有天花能传染人,就是没有天花、不会传染人。

梅毒到底是一种具有*身份存在、一度曾只在世界特定一角出现的地方病;还是只是一类并发症,附属于另外一种向来都在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疾病,却在不同地区以不同症状与名目出现?哈得森版的一元论。引发密螺旋体病的有机体,非常精巧纤弱,需要宿主提供体湿与体温,不然活不了几分钟。动物之中,通常又只有人类才能成为其带原者。因此它对气候与人类习惯的变化异常敏感,也因此在它执行达尔文法则,以求适应这些差异之时,会以“不同”面貌出现,导致“不同”疾病。

旧世界一些体型较小的动物,很快被居住在拓垦区内的欧洲人或附近的印第安人接纳。西班牙人对这类小禽畜的重视不及大型牲畜,因此认为让印第安人拥有它们并不构成威胁。这些小动物取价较廉,控制较易,对农牧新手而言比较容易。因此小动物的饲养,史无前例地在美洲出现了一次地理大分布,因为它们个头较小,饲主也无需为饲养它们而彻底改换本身的生活形态。于是在美洲众多地区,印第安家园被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征服后一两代之内,原住民便已将旧世界的*、猫、猪、鸡纳入自己的经济和日常生活。

16世纪从欧洲带往美洲的植物,不全是供人食用,而且也非特意携带。有些花草树木的种子,夹在纺织品折层内、泥块中、牛粪里,以及其他千百种方式抵达。

美洲食用作物的最大好处,正在于它们对土壤、天气与栽培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全然不同,生长季节也与后者有异。美洲作物往往不会与旧世界作物竞争,反而与之互补。1492年之前原本因沙漠、不毛,或其他种种因素被视为无用之地,如今有这些美洲植物进驻,也能栽种粮食。在许多地区,由于美洲作物对阳光、雨水,或其他因素的要求不同,农人可以排除休耕季了。

印第安人向世界贡献出的最具价值的几项作物:玉米、豆类、番石榴、花生、马铃薯、甘薯、树薯(亦称木薯)、美国南瓜、南瓜、番木瓜、鳄梨、菠萝、番茄、辣椒、可可、烟草、橡胶、棉花等。其中,又以玉米、马铃薯、甘薯、豆类、树薯5项,在过去400年里最广泛地种植、食用。玉米在各种极端气候之下都能有极好收成。无论在稻米嫌太干或小麦嫌太湿的区域,都可以欣欣向荣。地理分布而言,玉米恰好位于上述两种作物的生长带之间。世界玉米田每单位平均产量几乎是小麦的两倍。对于饥荒是现实问题的人来说,玉米又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很快的供应食物。短短一个生长季就能提供高额的碳水化合物、糖分和脂肪。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book/44ee41.html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