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书籍语录

> 《少年*》经典语录

《少年*》经典语录

《少年*》经典语录

以二十世紀的中文小說為中心,探討其所體現出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以及相關的文化*議題。

本書以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為起點,結合其自撰小說《新中國未來記》,討論所關涉的現代*,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論題,為全書張目;繼以包天笑、葉聖陶、以及台灣日據時期以來的重要小說為代表*個案,就“二十世紀中文小中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展開系列論析。其目的並不在於作為完整的文學史論述,但卻意圖以文學/文化史的視野,凸顯此一世紀小說書寫的內在特質與美學實踐,並開展它與啟蒙教育、出版文化、*別研究等不同論域的對話思辨。

全書共六章,分為三部分討論

發現少年與小說教育

“青春”伴隨著“少年”成為近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的重要主題並非偶然;它所關涉的,更不只是文學書寫中的修辭喻託而已。無論是文化傳譯,文學想像,抑是啟蒙實踐,近現代的青春憧憬無所不在。而它的端緒,自當歸諸於梁啟超所倡議的“少年中國說”,以及相應而生的種種革新作為。因此,本書第一部分以“梁啟超”與“包天笑”為代表*個案,就二十世紀初,“發現少年”與“小說教育”的相關論題進行探討。

艱難的青春,困頓的啟蒙

經由<孩童,還是青年?>梳理了來自社會現實、敘事話語與“青年”、“孩童”等文化符號的錯綜糾結及多方對話。利用<身體*與青春想像>探討“身體與空間/認同*”及“從台灣身體到皇民身體”兩大主題。

從中國到台灣:孤兒?孽子?野孩子?

戰後台灣小說,著墨於“父子”關係者,比比皆是。<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台北想像>率先將《臺北人》與《孽子》視為具有內在齊源的小說文本、對照閱讀。<孤兒?孽子?野孩子?>類二是將四○至九○年代的相關台灣小說,置於“父子家國”的述脈絡中,一併進行歷時*考察。


经典语录

记忆并无好坏的差别,最好的记忆与最坏的记忆,都因为无法忘记,会一而再,再而三从身体里跑出来.

九份这座山城,因金矿带来的淘金梦而一时繁荣,因矿竭而重归荒芜。多像马贡多,起高楼、宴宾客,最后一场大雨一洗过往。

天*从墨黑逐渐转变成幽微的蓝紫*,山的棱线更加明显了。也许是隐匿在山间某处的雉鸡的啼叫,一声一声,呼唤起黎明的苏醒。而在湿冷的苍苔上,缓缓滑过的一条蛇的体躯,仿佛知道牙中的剧毒,不过是备而不用的死亡的汁液.那么,分泌又分泌的心事的沮丧忧郁,也将储存在我身体的某处。一日,或许可以用来毒杀自己或毒杀他人吗?

太平洋的风赶着上岸,只为在卑南山下、槟榔树旁,听朗澈的歌声,好久没有敬我了你,这里叫普悠玛,原音的故乡。

他经过的小径就开满了油桐花。 他每次回头,都觉得漫天飘扬的花瓣全都静止在空中,没有一朵坠落在土地上。他便一次一次回头,好像在语文课中,带着孩子重复念诵同样一个句子。 “是大雾使花的坠落变得缓慢吧。”

他好像想起了什么,想起了遗留在刮胡*上的一点毛发的残屑,那里面据说有隐秘的人的基因,有子孙和先祖永远切不断的联系。

砧板上一块始终没有被处理的猪肉,在仍透着血*的温吞吞的木讷里,仿佛回忆着曾经有过的躯体,有过痛或满足的记忆。将被剁碎,或者切成薄片,或者斩成大块?一旦没有了可供回忆的躯体,它无辜而且茫然地坐在砧板上,等待下一种状态。

我看到礁石的兀立傲岸,遍体鳞伤。我看到浪涛*热烈如死的拥抱冲撞,永不停止。每一道涓涓的水流,从岩石的体躯上流泻而下。仿佛泪水,仿佛悲怨到无话可说的泣诉,一条一条,泪流如此。或许,我终于知道,我泪的归宿,是这岛屿南端一片无际的汪洋。在每一个晴空万里的夏日,在惊涛骇浪的大风季节,在一轮皓月圆圆升起的夜晚,我每一滴每一滴的泪水,都只有一个预定的归宿了。

标签: 经典语录 少年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book/67k8j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