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书籍语录

> 《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经典语录

《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经典语录

《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经典语录

王明珂是杰出的历史人类学家,现为*“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中兴大学讲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在海峡两岸学术界极具影响力。这是他的首部随笔集,分为三辑。在“思亲怀人篇”,作者深情回忆“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怀念恩师,重新发现边缘时代的边缘人 ,寻访学界前辈的足迹,观察历史变迁的微观过程。“学术反思篇”是全书的重点,汇集了作者数十年来田野考察与学术探索的心得,浸透着深刻的学术反思与深沉的现实关怀。“学术访谈篇”收录了三篇深度采访,从中可以了解作者的人生轨迹与研究经验。作者矢志坚持学术为现实服务的理念,这使他的调查研究接地气,通人情,明事理,行文平易通达,深具现实关怀与学术反思力。


经典语录

父亲二十岁从*, 四十岁退伍,但在我感觉中他一直是个*人。生在那时代,他先是身不由己地成为*人;战争岁月中的经历,又使他成为一辈子的*人,即使在退伍之后。

后来父亲为了养家,曾在高雄港当码头工人,又在左营的海*废*处理场工作,但都做不久便辞职。这些都是十分*苦且危险的工作,但他做不下去的理由仍是: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出身黄埔*校的*官,他无法忍受别人对他的呵斥。

我的童年,可以说大多在父亲的挫折与父母成天的争吵中度过。约在我小学五年级时有一天父母亲又在客厅中争吵。我躲在房间里,翻弄着抽屉里的杂物,试图脱离那战场。在一个旧信封中,我翻出一张灰黄的照片:一张长靠椅上坐着一位美丽端庄的女*官,四五个年轻男*官或坐或站或卧地围着她,前面几个人腰间还佩着短*,表情或神采飞扬,或顽皮轻佻。照片背面,一行墨迹将泯的小字:“妈,看你的儿女们,重庆。”望着照片中年轻俊逸的父亲,我臆想,若那战争延续下去,若父亲不来*,若父亲没有和母亲结婚,他就不会每日过着为柴米油盐发愁的日子。或者,战争过后他又可以回武昌,跳舞、打麻将,过着他逍遥的公子哥生活。

从父亲口中,以及我对他的记忆中,当年他所参与的那些战争只是些片断景象:带车队走滇缅公路,由于任务艰*,来回一趟便晋升一级;回到重庆,却听得人们传言滇缅远征*运补车队替宋美龄带进口*;从重庆的防空壕里拖出上千的尸体,每一具都带着咽喉上的爪痕及扯破的衣服,显示他们死前遭受的窒息之痛;远征*驻印度时,夜晚有印度人摸进*营,从怀中掏出一包橄榄大的红蓝宝石换面包(母亲手指上那个大蓝宝石戒便是如此来的);伪装成*察、卫生部队支持东北的四平战场,受“*”连续一周的猛烈攻击。然后便是,逃难时到处寻找亲人的记忆。

后来在我三十年的历史学术生涯中,常狂称自己的研究是“从新石器时代到社会主义新*”的我,却从不研读*与国共战争的历史。对我来说,那是个人记忆中的一片净土,我不愿学术知识污染了它。在那儿,有像鸡那样大的蚊子,有让碾过它的吉普车跳起老高的的大蟒蛇,有孙将*带着他的弟兄踩着蚂蝗毒蛇穿过雨林,有摸进*营以橄榄大的红蓝宝石换面包的印度人。在那儿,没有民族战争,没有同胞相残,没有仇恨,没有恐惧。所有的都已成为过去,只有我父亲及眷村中的叔叔伯伯们赖以为生的战争记忆,以及我对他们那一代人的思念。

我这时已在历史系读了些*近现代史,对远征*及仁安羌战役十分感兴趣。而这位杨伯伯,正是历史的见*,“哭是历史”的绝佳采访对象。然而让我感到失望的是,这场伟大的战争,在他说来竟是如此的稀松平常。他说,盟*要提供他们最好的武器,但他们只要迫击*。他说,孙将*的部队将迫击*使用得出神入化。他们便是如此,将**吊*入日*躲藏的战壕中,让敌人没地方躲。听着听着,我不再是历史系的学生,又变成了当年眷村里听远征*故事的小孩。

孙立人将*,对从小生长在黄埔新村的我来说,这名字是多么的熟悉、亲切,但又似乎是许多不幸的根源。特别是,我家隔壁第二家住的便是孙菊人老师。孙老师是孙立人的妹妹,夫妻俩从不与邻人交往,甚至很少出门,据说是怕被跟踪调查。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book/9yp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