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书籍语录

> 《春秋大义》经典语录

《春秋大义》经典语录

《春秋大义》经典语录
《春秋大义:*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的构架,以上千年的纵深探究历史,不但从*文化中寻根溯源,还兼涉了西方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与过去强调“中华文化”的优点与特*不同,作者的着力点在发掘人类文化本源的共同之处,演变的结果和过程或许不同,但蒙昧初期的人类,却拥有几乎共同的规范。视野宽了,结论自然出现,如同在太空中看地球,不必用数学推导地球是圆的,就算原始人都看得出来,没有别的原因,站的高度不同。
*儒家思想中其哲学思想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在社会价值、伦理道德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看法、取舍和褒贬。其本质就是个人在群体的社会生活中,在与其他人、周围的环境等产生作用时,在个人行为选择上所遵循的一套行为规范和其背后的思想原则。
相传孔子(B.C.551 -- B.C.479)根据鲁国的历料记载将鲁隐元年(B.C.722)到鲁哀公十四年(B.C.481)的历史修成了一部史书,这部编年史书就被叫作《春秋》。共242年史事,大约有1.5万字。《春秋》记事非常简练,近乎大事年表。
其后(也可能是同时)出现了《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B.C.722),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B.C.468)。《左传》约18万字,也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比《春秋》多记17年,同时也比《春秋》多很多史料。但后来儒家的经学家认为《左传》是解《春秋》经之作,故西晋杜预作注时重加编排,首列《春秋》经文,然后分条记事,从此《左传》原貌不可得见。《史记》和《汉书·艺文志》则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孔子开了私学之风,由于《春秋》非常简练,传授时就需要解释其文辞和史义。到了汉代,大约是B.C.100期间,就出现了着重从解释《春秋》的文辞和史义上加以发挥的《公羊传》和《谷梁传》,先列《春秋》原文,然后逐字、逐层进行解释。《谷梁传》相对更遵从忠实记载史实的原则,而《公羊传》则认为:《春秋》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司马迁(B.C.145? -- B.C.???)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称,孔子写《春秋》不单纯记载史事,它的遣词用字体现出一套褒贬书法,借此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见解,寄托他的社会理想。这也就是《春秋》的“微言大义”。
另一方面,相对于汉代通行的语言和文字,孔子写《

经典语录

一件事的真假往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是否把它当真。

是的,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有些情境下,糊弄一个人往往不太容易,糊弄两三个人也不太容易,但是,糊弄一群人可就容易多了。

人们忘记了国家本该只是一件工具,却满怀*地把它当作目的本身。

在向大众表达意见的时候,知识分子永远会输给义和团。

禁忌越多,自然说明见不得人的东西越多。

清官们正因为觉得自己不爱财、不惜命,毫无私心,占据了道德上的制高点,做起事来便了无顾忌,于是草菅人命者有之,祸国殃民者有之,老百姓们看着他们生活之俭、执政之勤,再加上那一脸的正气,也就只有感动的份,哪还看得见有多少滔天大祸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仪式和人造的鬼神都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一个社会群体通过庄严的仪式来敬拜一个共同认可的神圣的人或物,从仪式过程中体会到一种社会认同感——每一个个体都融入到一个群体当中去,这满足了人天生的一种心理属*。

人穷就容易管理,赏和罚的手段就容易派上用场。

人数往往和理*成反比,也就是说,在人数越多的时候,理*也就越少。

只要肯用心,从同一部经典中可以得出多种多样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并用以支持各种现实的*意图。

仪式很可能是诗歌的源头。法国人类学家葛兰言说:“诗歌语言是与特殊活动相对应的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

社会的普遍同情心主要受限于它的平等程度,而不是取决于苦口婆心的道德说教和别的什么。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book/pg51l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