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名人语录

> 比尔·波特经典语录

比尔·波特经典语录

比尔·波特经典语录

比尔·波特,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服兵役以后去加州大学读人类学,1970年~1972年,比尔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人类学博士。从1972年用奖学金从美国去*佛光山定居,1991年在*的一个广播电台工作,他一直生活在*和*,经常在*大陆旅行,并撰写了大量介绍*风土文物的书籍和游记,翻译过佛学经典《楞伽经》《菩提达摩禅法》,诗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翻译过王维、韦应物的诗作,曾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


经典语录

“……夫幽兰之生空谷,非历遐绝景者,莫得而采之,而幽兰不以无采而减其臭;和璞之蕴玄岩,非独鉴冥搜者,谁得而宝之,而和璞不以无识而掩其光……”

一念净心 花开遍世界每临绝境 峰回路又转但凭净信 自在出乾坤恰似如梦初醒 归途在眼前行尽天涯 静默山水间

有人曾经向一位*上师请教获得*悟的方便法门。他给出的*是:离开你自己的国家。做一个外国人可以使你有机会重新审视你自己的文化中习以为常或引以为傲的东西,并选择一些新鲜的、不那么消磨意志的事物来搭建自己的生活。我选择了*古诗和佛经、乌龙茶,还有午睡——都是些明显无害的东西。

禅是一种启迪教化的方式,它强调直觉比哲学方法更能让人领悟真理:就像品味一杯茶一样,体悟自己的本来面目。

有人问弘忍,为什么学佛不在城邑聚落,要在山居,他回答说: 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

入寂之前,慧能给弟子留下的最后遗言是: 汝等好住,今共汝别。吾去以后,莫作世情悲泣而受人吊问、钱帛,着孝衣,即非圣法,非我弟子。如吾在日一种。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寂静,即是大道。吾去以后,但依法修行,共吾在日一种。吾若在世,汝违教法,吾住无益。(引自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佛陀曾说,*不灭,但人类领悟*的能力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佛祖据此列举了三个不同的时代:*时代、像法时代和末法时代。而慧思认为,末法时代已经开始,他要求弟子们在弘法时能顺应时代,也就是强调虔诚修行,不提倡空谈顿悟;换句话说,多磕头,少喝茶。

尽管*的寺院和尼庵尚处于法律的灰*地带,但*人早就学会了在灰*地带生存,他们培养出高超的生存技巧,并乐此不疲。*文化的许多方面甚至就是以模糊*为基础而建立,而且至今依然如此。模糊*使得这个国家的法律在今天依然敌不过“关系”。众多从未清晰界定过产权的寺院就这样复兴了,并且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就好像一个个公司一般。这,当然是因为它们拥有并维护着重要的”关系“。同样,公司要有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做决策和执行决策,寺院里也少不了方丈和监院。

禅的本质是什么?禅的本质是脱离苦海,当然,苦海之所以苦并不是因为里面有盐。而解脱的唯一方法是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无非是自己内心生成的幻境。据我所知,这就是禅最根本的教诲。他们看上去很困惑,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意思?是悟出了本来面目还有其他面目么?我继续解释:人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而是通过累世以来形成的偏见而呈现出的幻觉。对那些仅仅是出于好奇而发问的人来说,这个问题确实很难理解,因为他们并不真心关心这问题。是幻觉又怎样呢?这样看事物有什么不对?为什么非要认清本来面目?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celebrity/kko1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