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王凤生,字竹屿,安徽婺源人。父友亮,乾隆四十六年进士。由中书充*机章京,累迁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王凤生,字竹屿,安徽婺源人。父友亮,乾隆四十六年进士。由中书充*机章京,累迁刑...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王凤生,字竹屿,安徽婺源人。父友亮,乾隆四十六年进士。由中书充*机章京,累迁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凤生,字竹屿,安徽婺源人。父友亮,乾隆四十六年进士。由中书充*机章京,累迁刑部郎中,精究法律,治狱矜慎。改御史,巡城、巡漕,官至通政司副使,有清直声。以诗名。

凤生,嘉庆中,入赀为浙*通判,屡摄知县事。任兰溪仅数月,清积案七百余事。任平湖,有民数百户,诵经茹素,传授*,凤生悯其愚惑,开谕利害,治为首数人罪,余释之。道光初,浙*清查仓库,以凤生总其事。会浙西大水,*、浙两省议合治,调凤生乍浦同知,勘水道,乃由天目山历湖州、嘉兴,沿太湖以达松*。计画甫就,事未行,值淮南高堰溃决,*南大吏疏调凤生赴南河。未几,擢河南归德知府,濬虞城、夏邑、永城三县沟渠。寻擢彰卫怀道,道属河工五厅,岁修糜费,春秋防汛,虚应故事,凤生力矫积习,事必躬亲。以岁修有定例,另案无定例,在任三年,力删另案以杜弊。寻以疾乞归。

九年,两*总督蒋攸铦荐起原官,署两淮盐运使。凤生以淮盐极敝,条上*事。攸铦采其议,改灶盐,节浮费,濬河道,增屯船,缉场私、邻私之出入,禁*船、漕船之夹带,及清查库款,督运淮北诸条,疏陈待施行,会诏捕盐枭巨魁黄玉林,凤生计招出首,责缉私赎罪。攸铦已入告,旋因告讦置之狱,又得玉林所寄其党私书,意反复,密疏请处以重法。上以前后歧异,谴攸铦,凤生亦降调。陶澍继督两*,与尚书王鼎、侍郎宝兴会筹盐法,合疏留凤生襄议,于是大有兴革,略与凤生初议相出入。十二年,湖北大潦,总督卢坤疏留凤生治*、汉堤工,袤亘数百里,半载告竣,秋水至,新堤有溃者,凤生引咎乞疾归。寻淮北票盐大畅,陶澍以凤生首议功上闻,促之出,未行而卒。

凤生以仕为学,尤笃好图志,成浙西水利图说备考、河北采风录、*淮河运图、汉*纪程、*汉宣防备考、淮南北场河运盐走私道路图,每吏一方,必能指画其形势,与所宜兴革。四方大吏争相疏调,少竟其用,惟治淮盐尤为陶澍所倚藉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七十一》,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屡摄知县事                摄:代理

B.凤生悯其愚惑  悯:同情

C.凤生以淮盐极敝  敝:破旧

D.凤生以仕为学,尤笃好图志  笃:非常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凤生受人重视的一组是(3分)(  )

①精究法律,治狱矜慎 ②以凤生总其事 ③*南大吏疏调凤生赴南河 ④力删另案以杜弊 ⑤谴攸铦,凤生亦降调 ⑥疏留凤生治*、汉堤工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凤生富有才干,办事干练坚决,雷厉风行。在担任兰溪县令时,几个月的时间就处理了七百多起旧案;后来又被调往各地主持水利工程,多次受到提拔。

B.王凤生注重改革,每到一地,都会提出一些改革的意见和措施。尤其是在治理淮盐问题上,提出了诸多改革主张,在制定盐法时提出了建设*的意见。

C.王凤生办事讲原则,也讲人情,讲策略,重实效。在担任平湖县令时,他灵活处理了当地百姓迷信*的案件;在任两淮盐运使时,他用计成功地诱捕了大盐枭黄玉林。

D.王凤生不仅是一个官员,更是一个实干家。他特别留意各地的山川地形,并将其编成图志,深受各地大员赏识。然而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能让他充分发挥才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岁修糜费,春秋防汛,虚应故事,凤生力矫积习,事必躬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吏一方,必能指画其形势,与所宜兴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

4.解析:选C。“敝”应是“弊病”“弊端”的意思。

5.解析:选B。①是说王凤生的父亲王友亮精心研究法律,办案谨慎;④说的是王凤生负责巡视彰卫怀道期间所做之事;⑤是说王凤生因蒋攸铦受到牵连被降职。

6.解析:选C。王凤生是用计让黄玉林自首,让他戴罪立功,而非诱捕。

7.*:(1)每年的整修工程都浪费大量钱财,在春季、秋季防汛工作上,却只是照例应付,敷衍了事,王凤生到任后,努力改变这种坏的习气,每项工作都亲自负责。(得分点:“岁”、“糜费”、“虚应故事”、“矫”、“积习”,句意)

(2)每到一个地方做官,一定能够画下它的山川地形,并指出它应该创建和革除的地方。(得分点:“吏”、“形势”、“兴革”,句意)

【参考译文】

王凤生,字竹屿,安徽省婺源县(今属*西)人。他的父亲王友亮,是乾隆四十六年的进士,由中书出任*机章京,多次升迁后担任刑部郎中,精心研究法律,办案时非常谨慎。后来改任御史,巡视城防和漕运,官至通政司副使,有清廉正直的声誉,凭借诗文而闻名。

王凤生在嘉庆年间,捐资给朝廷,得到浙*通判的官职,其间多次代理县令职务。担任兰溪县令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就处理了往年积压的七百多起旧案。担任平湖县令时,有几百户老百姓读经文,吃素食,传播*,王凤生同情他们因愚昧而受到迷惑,向他们陈述利害,只是惩处了为首的几个人,其余的都放了。道光初年,浙*省清查仓库,让王凤生负责此事。恰好遇上浙*西部发生洪灾,*苏、浙*两省协商联合治理,又调王凤生担任乍浦同知,勘察水道,于是王凤生从天目山出发,经过湖州、嘉兴,沿着太湖到达松*。王凤生的治理计划刚刚完成,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又遇上淮南高堰发生溃堤事故,*南的要员上书朝廷,调王凤生到南河主持水利工程。不久,他被提拔为河南归德知府,疏浚虞城、夏邑、永城三个县的河道。很快又被提拔,负责巡视彰卫怀道,本道下属的黄河五厅,每年的整修工程都浪费大量钱财,在春季、秋季防汛工作上,却只是照例应付,敷衍了事,王凤生到任后,努力改变这种坏的习气,每项工作都亲自负责。因为每年的大修有一定的规定,而临时的整修没有具体规定,王凤生在任三年,就极力取缔临时的整修,来杜绝舞弊现象。后来,因为生病而请求辞官回乡。

道光九年,两*总督蒋攸铦向朝廷推荐王凤生,让王凤生官复原职,代理两淮盐运使。王凤生因为淮盐有严重的弊端,向上分条陈述*条意见。蒋攸铦采纳了他的建议,改革灶盐,限制多余的花销,疏浚运输河道,增加屯盐的船只,捉拿往来的盐场私贩和邻近私贩,禁止*船和漕船夹带私盐的行为,并清查国库的钱款,督察淮北盐船运输的各种计划。正要实施的时候,又遇上朝廷下令逮捕贩卖私盐的头领黄玉林,王凤生设计,让黄玉林自首,责令他缉拿盐贩来赎罪。蒋攸铦将此事报告朝廷后,很快又因为别人的攻击而将黄玉林逮捕入狱,又查获了黄玉林寄给他的同伙的信件,认为他反悔,就又密报朝廷,请求对黄玉林处以重刑。皇帝因为蒋攸铦前后自相矛盾,批评了蒋攸铦,王凤生也受到降职处分。陶澍继任两*总督,和尚书王鼎、侍郎宝兴等人一起准备编写盐法,就一起向朝廷上书,请求留王凤生协助讨论,于是对盐法做了大量的改革,只是和王凤生当初的意见稍微有所不同。道光十二年,湖北发生重大洪灾,湖北总督卢坤上书朝廷,请求让王凤生负责整修长*、汉*的堤坝,绵延几百里的*堤,半年时间就整修完毕。可是秋天洪水降临时,新修的堤坝又发生溃堤现象,王凤生引咎自责,以养病为由,请求辞职回家。不久,淮北的食盐销量非常好,陶澍将王凤生首议的功劳报告朝廷,催促王凤生出来任职,可是(王凤生)还没出行就死于家中。

王凤生凭借官员的身份来做学问,特别喜欢图志。写出了《浙西水利图说备考》《河北采风录》《*淮河运图》《汉*纪程》《*汉宣防备考》《淮南北场河运盐走私道路图》等著作。每到一个地方做官,一定能够画下它的山川地形,并指出它应该创建和革除的地方。全国各地的要员都争着向朝廷上书,要求调他到自己的属地任职,可是很少有人让他充分发挥才能,只有在治理淮盐的问题上被陶澍格外重视。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exercises/7q9nn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