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父藏器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父藏器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父藏器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父藏器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与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调获嘉主簿。

武后*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子玄上书,讥“每岁一赦,或一岁再赦,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又言:“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又谓:“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后嘉其直,不能用也。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苏味道、李峤见而叹曰:“陆机《豪士》所不及也。”

累迁凤*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迁秘书少监。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讥评今古。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

子玄内负有所未尽,乃委国史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及《谱考》。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尝非《孝经》康成注,举十二条左*其谬,当以古文为正;《易》无子夏传,《老子》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子贶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一。

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对曰:“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时以为笃论。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殁后,帝读《史通》称善。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刘知几传》)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B.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C.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D.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16.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即进士及第,指参加殿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进士分为三*,一*三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C.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章礼仪,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等事务。

D.“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扬其德行功绩。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知几少年时学业一般,曾因学《古文尚书》不佳而受到父亲的杖责,等听到父亲为哥哥们讲的《左传》后,他才有所醒悟,决心不再懈怠,一年后,就通读诸史。

B.刘知几曾上书直陈朝廷滥用官员的弊端并提出建议,他的直率被武后赞赏建议也被采纳;他又写了针砭时弊的《思慎赋》,苏味道、李峤认为超过了陆机的《豪士》。

C.刘知几治学严谨广博。他修正《武后实录》,考*刘氏宗谱,质疑《孝经》《老子》等书的版本,提出很多独到的观点;他的《史通》一书,被徐坚视为史著的样版。

D.刘知几虽然官职多变,但一直编修国史,做了将近三十年的史官。他认为修史之人必须才、学、识俱兼,缺一不可,同时,修史之人还要有敢于秉笔直书的勇气。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2)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

【回答】

15.A

16.D

17.B

18.①刘子玄忧虑主管修史的官太多,(他们的)意见主张各不相同,加上自己仕途不顺,于是上奏请求离职。②宰相宋璟等人不赞成他的主张,上奏要求让儒生们提出辩驳,博士司马贞等人阿附宋璟的意图,一起废除了他的观点。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这句话的大意是当时,酷吏横行,祸及善良的人,公卿被诛杀的接连不断。刘子玄为士人没有良知并甘心于这种祸乱之状而感到哀伤,写了《思慎赋》来讽议时事。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吏”“子玄”。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16.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学常识。D谥号有三类:表扬、批评和同情。谥号为东亚(包括*、朝鲜、越南、日本)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质的称号。此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个东亚古代国家都用谥号。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示】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要求是:①识记*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识记”是对能力的要求,要求考生能够记住而且不能写错字。“重要作家”及“代表作”,意味着一般的或那些尚有争议的作家作品,不会列入考题。识记重点为教材及其注释中出现的文学常识。“文学体裁”,主要是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常见的文体。除此之外,要对古代有关文体知识如诗、词、曲等有一定的了解。该题中考核《楚辞》相关知识。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刘知几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原文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苏味道、李峤见而叹曰:“陆机《豪士》所不及也”。没有提及武后采纳的内容。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B项,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无中生有。

18.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重点词语:“病”担忧 “长” 主管修史“偃蹇” 仕途不顺“罢去”停职离开第二句,重点词语:“然”但是 “质辩” 提出辩驳, “阿” 阿附,“黜” 废除。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刘子玄,名知几,因为避唐玄宗的名讳,所以就用他的字来代替。十二岁时,父亲刘藏器给他讲授《古文尚书》,学业不见长进,父亲恼怒,用杖责打来督促他。等到后来听说父亲要给兄长们讲授《春秋左氏传》,刘子玄便混在兄弟里面去听,回来后就剖析疑难的问题,感叹说:“《古文尚书》要是像这样,我怎么会懈怠呢!”父亲对他的想法感到很惊异,答应给他讲授《春秋左氏传》。过了一年,刘子玄就通览了各种史书。他以擅长文词知名。后来考中进士,调任获嘉主簿。

武后*圣初年,下诏令让九品以上的官员陈述朝廷政事得失。刘子玄上书讽刺说:“朝廷有时一年赦一次罪,有时一年赦两次罪,这是小人的幸运,君子的不幸。”又说:“君主不应轻易地授予官职,大臣不应轻易地接受官职。臣子随便地接受官职不是忠诚,君王任意地授予官职不是施恩。如今群臣没有功劳,碰到机遇就能升迁,以致京城中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形容数量多)的谚语。”又说:“刺史任职不是三年以上的不可以转任,应当考核政绩的优劣,明确奖惩。”武后称赞他的直率,但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当时,酷吏横行,祸及善良的人,公卿被诛杀的接连不断。刘子玄为士人没有良知并甘心于这种祸乱之状而感到哀伤,写了《思慎赋》来讽议时事。苏味道、李峤读了他的《思慎赋》赞叹说:“是陆机的《豪士》比不上的。”

多次升迁后担任凤*舍人,同时参与编修国史。唐中宗在位,提拔他为太子率更令。他耿介正直坚持自己的*守,因而官职多年得不到升迁。恰逢皇帝西巡返回长安,刘子玄便自请留在东都洛阳。唐中宗三年,有人说刘子玄身为史臣却私自写书,朝廷用驿马传召让他回到京城,统管编修国史的事情。后来升迁为秘书少监。当时的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等人都在统管监督国史的编修,刘子玄忧虑主管修史的官太多,(他们的)意见主张各不相同,加上自己仕途不顺,于是上奏请求离职。

当初,刘子玄编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人不采纳。刘子玄以为自己虽被朝廷任用,但自己的意愿却不能实现,于是著《史通》,来讥刺品评古今的史书。徐坚读《史通》后,感叹道:“写史的人应当把这本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刘子玄觉得还没有完全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就把编修国史的工作托付给吴兢,自己另外编撰了《刘氏家史》和《谱考》。开元初年,刘子玄调任左散骑常侍。他曾经认为康成的注是错误的,举出十二条*据*康成的错误,应当以古文版本的《孝经》(孔安国注)为正统;《易》没有子夏的传,《老子》这本书没有河上公的注,请求保存王弼注的《易》。宰相宋璟等人不赞成他的主张,上奏要求让儒生们提出辩驳,博士司马贞等人阿附宋璟意图,一起废除他的观点。他的儿子任太乐令,犯事被治罪,刘子玄向宰相求情,玄宗发怒,把刘子玄贬到安州作别驾。在安州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刘子玄统管国史的编修将近三十年,官职即使变更了,编修国史的职责依然如旧。礼部尚书郑惟忠曾经问他:“自古以来文士多,修史的人才少,为什么呢?”刘子玄回答说:“修史有三种特长:才华、学养、见识。世上很少有人能三者兼有,所以修史的人才少。有学养无才华的人,犹如愚蠢的商人拿着铜钱,却买不到东西;有才华无学养的人,犹如能工巧匠却没有楩木楠木做的好斧头,建不成房屋。好的坏的一定要记下来,使骄傲的国君乱臣贼子感到害怕。”当时的人们他说的是确论。刘子玄善于提出新的见解,论辩考据清晰敏锐,认为当时的那些文士们都不如自己,朝廷有所论著他总要参与修撰。在他去世后,玄宗阅读《史通》,称赞写得好。追赠他为工部尚书,谥号为文。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exercises/8lm0gg.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