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习题库

> 雪①谁道冬日多萧芜?雪能添得三分景。冬,留于人的印象,总是萧瑟荒芜的,尤其是北方的冬天,万物凋敝,寒冷且漫长,...

雪①谁道冬日多萧芜?雪能添得三分景。冬,留于人的印象,总是萧瑟荒芜的,尤其是北方的冬天,万物凋敝,寒冷且漫长,...

问题详情:

雪①谁道冬日多萧芜?雪能添得三分景。冬,留于人的印象,总是萧瑟荒芜的,尤其是北方的冬天,万物凋敝,寒冷且漫长,...

①谁道冬日多萧芜?雪能添得三分景。冬,留于人的印象,总是萧瑟荒芜的,尤其是北方的冬天,万物凋敝,寒冷且漫长,幸而有雪。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北地的雪确也来得早,叶子还没有黄透,雪就翩跹而至了。托着一团团松软洁白的雪,那灰白干枯的树枝,突然显出圆润粗壮的模样。黄红驳杂的叶片,在晶莹玉*中,越发的热烈明亮了。斑斓的秋叶,衬着皑皑白雪,独成一景。树树秋*,茫茫雪*,相映成趣,恍若置身于一个黄金白银,翡翠琉璃交错的梦幻世界。偶有几片秋叶,突然坠落,带着一道白光,飒飒作响,才让我意识到,秋未曾走远,只是一场路过的秋雪罢了。

③到了数九寒冬,大雪纷扬,飞珠溅玉。顷刻之间,苍茫大地,玉树琼枝,银装素裹,一片雪*。真正是“北国风光,千里*封,万里雪飘”。大雪落地无痕,抹尽细小尘埃,轻掩纷扰尘事。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喧嚣的城市突然失语,被漫天飞雪卷入一片静寂之中。天地间只空余自己一人,静看雪花纷飞。

④春季飘雪,在北方也是寻常之事。北方的春来得晚,春寒漠漠,大地荒芜,是二三月惯有的景。“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早春飞雪,玉树琼花,轻盈洁白,飘逸纷飞,温柔地点缀于寒枝间,无花胜似有花,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萧萧早春,飞雪作花,添了一丝生机,一丝浪漫。

⑤待春意渐深,陌上花开,又下起了桃花雪。簇簇粉嫩娇艳的花儿,掩映在莹润白雪中,让人不禁想起温庭筠词中那个懒起梳妆、香腮似雪、临镜簪花的美人,肌肤似雪白,花面交相映。雪花渐渐消融,晶莹剔透,几滴水珠嵌在粉白花蕊之中,又像极了美人的盈盈粉泪。这四月的轻雪,也下得这么诗意呢。

⑥雪花体态轻盈,洁白无瑕,富于诗意,文人墨客,素喜咏之。关于古人咏雪,有一段佳话:雪天谢家子女聚在一起,即景赋诗咏雪。谢安问:“大雪纷纷何所似?”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世人多赞谢道韫。大雪纷纷,以盐喻雪,并不应景。以柳絮随风飞舞来形容大雪纷飞的情形,确实更胜一筹。

⑦霰雪纷纷落是小雪时的情形,点点晶莹雪粒,细细粉白雪霰,飘散而下,慢慢堆积,如盐似粉。雪花大如席之时,空中恣意飘舞的必然是大雪了。柳絮轻盈,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漫天飞舞,以之喻雪,形神皆似。简文帝《咏雪》中,“盐飞乱蝶舞,花落飘粉奁”,雪花作盐飞,或作蝶舞,或作落花,或作粉飘,意象丰富,可谓写尽了雪的婀娜多姿。

⑧煮茶赏雪,围炉听雪,邀友咏雪,不,这些都还不够,不够。如果有来生、来世,我愿做一朵雪花。一朵空灵的雪花,流连在枝叶间,伴竹同眠;一朵隽永的雪花,静卧在花心里,与梅同幽。                                              (选自“散文网”,作者秋水蒹葭)

1本文开头先写了北方冬天的萧瑟荒芜,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2.请认真阅读第②到第⑤段,概括出北方之雪的主要特点。(请写出3点)

                                                                              

3.文中画线的句子语言优美,请你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原句:雪花渐渐消融,晶莹剔透,几滴水珠嵌在粉白花蕊之中,又像极了美人的盈盈粉泪。

                                                                            

4.文中第⑥、⑦两段都将雪比喻为盐,作者在第⑥段批评说“以盐喻雪,并不应景”,而在第⑦段却称赞其写得好,这是为什么?

                                                                                   

【回答】

1先抑后扬,突出雪给北方的冬天增添了无限情趣。(意对即可

2.⑴来得早;⑵下得迅猛(或:下得大);⑶下的时间长

3.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与花互相掩映比喻成美人的粉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月渐渐消融的雪与粉嫩的花蕊交相辉映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喜爱之情。

4.因为第⑥段谢安的问题是“大雪纷纷何所似”,用盐来描述大雪不合适;第⑦段是用盐比喻晶莹的雪粒——“霰雪”,所以是合适的。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exercises/wj45mg.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