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書籍語錄

> 《身份的焦慮》經典語錄

《身份的焦慮》經典語錄

《身份的焦慮》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

我們的“自我”就像一隻漏氣的氣球,需要不斷充入他人的愛戴才能保持形狀,而經不起哪怕是針尖麥芒大的刺傷。

人類對自身價值的判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不確定*——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的自我感覺和自我認同完全受制於周圍的人對我們的評價。

要想停止注意某件事物,最快的方法就是將它購買到手——就如同要想停止欣賞某個人,最快的方法就是與其結婚。

生活就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用一直慾望代替另一種慾望的過程——這樣說,並非要我們永遠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慮,或不要努力去滿足某種慾望,而是要求我們在努力追求的過程中要明白一個道理:我們的任何一個目標向我們提供的一勞永逸的保*,按照目標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實現的。

“這個世界只允許我們在孤獨與卑劣之間進行選擇,”他說。而且他建議年輕人應該學會“如何與孤獨爲伍……因爲一個人被迫與他人接觸的機會越少,他的境況就會越好”。叔本華認爲,幸運的是,任何一個稍有理智的人在與他人工作和生活一段時間後,都會自然而然地“不願與他人有頻繁的交往,就像一個校長決不會願意和周圍的一羣吵吵嚷嚷、喧鬧不休的孩子攪在一起一樣。”

貧窮最根本的特徵,貧困最令人痛苦的地方,並不是它所導致的身體上的受苦,而是他人對貧困狀態的負面反應所導致的羞恥感,是貧困狀態違反了亞當斯密所稱的“既定的社會體面原則”所產生的羞恥感。

我們所期待的遠超出我們祖先們的想象,但我們付出的代價則是永遠都揮之不去的焦慮——我們永遠都不能安於現狀,永遠都有尚未企及的夢想。

我們每天都會經驗到許多不平等的對待,但我們並不會因此而妒恨每一個比我們優越的人,這就是嫉妒的特別之處。有些人的生活勝過我們千倍萬倍,但我們能心安無事;而另一些人一丁點的成功卻能讓我們耿耿於懷,寢食不安。我們妒嫉的只是和我們處在同一層次的人,即我們的比照羣體。史上最難忍受的大概就是我們最親近的朋友比我們成功。

約翰羅金斯花了40年時間,對不同國家的數百人進行了調查研究,有窮人也有富人。然後他以譏諷的口吻對他們的品格狀況做了一個總結,在《給那後來的》一書中,他說: “發了財致了富的人,通常來說,勤奮、果斷、驕傲、貪婪、雷厲風行、有板有眼、理智、缺乏想象力且毫不敏感。而那些一生貧困的人往往是極端愚蠢的人、極端聰明的人、懶惰的人、莽撞的人、謙卑的人、善於思考的人、想象力豐富的人,毫無遠見的人、敏感的人、毫無規律且受情緒支配的人,他們有些是拙劣的惡棍,有些是公開的盜賊,有些完全是菩薩心腸的好人。”

叔本華:只有擊中目標的譴責才能使我們受到傷害。一個人如果真正知道他不應該受到某種譴責,那麼他可以滿懷把握地對此不屑一顧。

這種觀點說明,決心躲避他人並不意味着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願和他人交往。這一想法只是反映了我們對所能夠交往的對象的不滿。憤世嫉俗的人都不過是理想主義者,他們對事物的要求標準很高,達到了常人所難以理解的程度。用尚福爾的話說:“我們往往把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看作是不喜歡人際交往的人。這樣的說法就像把一個不願在深更半夜去邦迪森林散步的人看作是不喜歡散步的人樣。”

“被他人注意、被他人關懷、得到他人的同情、讚美和支援,這就是我們想要從一切行爲中得到的價值。富有的人忘情於財富,是因爲財富能夠自然而然地爲他吸引世界的目光。窮人則完全相反,他們一貧窮爲恥。他們感覺到自己生活在世界的目光之外。一旦感到自己被世界所忽略,人類天*中最強烈的慾望將必然難以得到滿足。窮人進出家門都不爲人所注意,即使在鬧市,他也會像都處在家一樣默默無聞。而名流顯貴們則不然,他們一直爲世界所矚目。所有的人都渴望能夠一睹尊顏。他們的行爲成爲公衆關心的對象。他們的片言隻語、舉手投足都不會被人忽略。”

標籤: 經典語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hant/book/o3m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