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書籍語錄

> 《讀中文系的人》經典語錄

《讀中文系的人》經典語錄

《讀中文系的人》經典語錄

《讀中文系的人》是一本正文語種爲簡體中文的書籍。

這本書共收二十二篇長短不等的文章,作者把它們分爲三類:第一部是分文隨筆類;第二部是賞析評論類;第三部是近年來翻譯《源氏物語》的相關文章。作者之所以把這三種類型不同的文章收在一起,乃是因爲儘管內容*質有別,卻都是讀中文系的人始終努力用功的三個方向。每個方向又與在臺大讀中文系的那一段日子有深厚而又溫暖的關聯,因此書名也已《讀中文系的人》命之。


經典語錄

我喜歡少年人像個少年人,有夢、有理想、精力旺盛,而又充滿好奇,有一些些多愁善感,甚至也不妨有些狂妄或荒唐的想法。

及近代學者研究之結果顯示出《源氏物語》一書中所引用的漢文書籍有:《禮記》《戰國策》《史記》《漢書》《晉書》《莊子》《管子》《昭明文選》《白氏文集》《元稹詩集》《劉禹錫詩集》《西京雜記》《述異記》《遊仙窟》等多種。

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王國維《人間詞話》雲: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

人生入戲,而生命則恆如一程旅行。從誕生到死亡,每個人走自己的一段旅程,儘管在這人生的舞臺上,各扮演自己的悲歡哀樂的角*,但“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生命的過程總是相同的。平安時代的帝王貴族們卻在這虛幻的生命中,用種種地儀式典禮做點綴,其實,也不過只表現了人類的徒然而無可奈何的努力罷了。

一個人要能坦然接受別人的關愛,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給予和接受,同樣都是需要寬廣的胸襟的。

所謂“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正是“悠然見南山”的最好解釋。由於詩人的心境超遠,於採菊之際,無意望山,而適見廬山。那種悠然自得的閒情逸致,一個“見”字,的確能表露無遺。這也說明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美感經驗往往是於無意之間遇得的。南山即是廬山,是陶淵明家鄉附近的名山,應該是詩人日日所見,極爲熟悉的。然而,我們可以設想,當其“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或“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際,怕是無暇欣賞;而“採菊東籬下”,則爲一種閒適的行爲,南山的安態適於此時映入詩人的嚴重,遂令詩人內心有一種不可言喻的喜悅。

和歌的適時出現,可以重複強調,或凝練美化散文的寫景狀物部分,造成文章更繁富典麗之目的。

我們現在引用陶詩這一句的時候,都說“悠然見南山”,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事實上,在較早期的傳本里,“見”字卻有作“望”的,例如《昭明文選》卷三十(題作《雜詩》),及《藝文類聚》卷六十五所收錄的,都作“悠然見南山”。宋代的蘇東坡大概也看到有作“望”字的傳本,所以他比較“見”、“望”二字的優劣,曾說過: 採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景與意會,故可喜也。 本自採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閒而景遠。這是說“見”的好處在自然,沒有刻意用力的痕跡。

他認爲由於內憂外患的影響,所謂今日的*文學,只是作爲戰爭的武器以及社會*改革的宣傳,它是一種優越的說教,卻不是美的本質的表現。他又說白話文學推動以來,多數*作家深受西方文學的影響,致使其作品困於西方的模型中,失去了原有的*精神,他盼望我們從速建設新的*文學精神,這一段話是頗值得我們反省參考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hant/book/w0omgo.html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