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習題庫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李顒,字中孚,盩厔①人。又字二曲,二曲者,水曲曰盩,山曲曰厔也。布衣安貧,以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李顒,字中孚,盩厔①人。又字二曲,二曲者,水曲曰盩,山曲曰厔也。布衣安貧,以理...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李顒,字中孚,盩厔①人。又字二曲,二曲者,水曲曰盩,山曲曰厔也。布衣安貧,以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李顒,字中孚,盩厔①人。又字二曲,二曲者,水曲曰盩,山曲曰厔也。布衣安貧,以理學倡導關中,關中士子多宗之。父可從,爲明材官。崇禎十五年,張獻忠寇鄖西,巡撫汪喬年總督*務,可從隨征討賊。臨行,挾一齒與顒母曰:“如不捷,吾當委骨沙場。子善教吾兒矣”遂行。兵敗,死之。顒母葬其齒,曰“齒冢”。時顒年十六,母彭氏,日言忠孝節義以督之,顒亦事母孝。飢寒清苦,無所賃藉,而自拔流俗,以昌明關學爲己任。有饋遺者,雖十反不受。或曰:“交道接禮,孟子不卻。”顒曰:“我輩百不能學孟子,即此一事不守孟子家法,正自無害。”

    先是顒聞父喪,欲之襄城求遺骸,以母老不可一日離,乃止。既丁母憂,廬墓三年,乃徒步之襄城,覓遺骸,不得,服斬衰②晝夜哭。知縣張允中爲其父立祠,且造冢於戰場,名之曰“義林”。常州知府駱鍾麟嘗師事顒,謂祠未能旦夕竣,請南下謁道南書院,且講學以慰學者之望。顒赴之,講於無錫,於**,于靖*、宜興,所至學者雲集。既而幡悔曰:“不孝!汝此行何事,而喋喋於此?”即戒行赴襄城。常州人士思慕之,爲肖像於延陵書院。顒既至襄城,適祠成,乃哭祭招魂,取冢土西歸附諸墓,持服如初喪。

康熙*年,薦舉博學鴻儒,稱疾篤,舁牀至省,水漿不入口,乃得予假。自是閉關,晏息土室,惟崑山顧炎武至則款之。四十二年,聖祖西巡,召顒見,時顒已衰老,遣子慎言詣行在陳情,以所著四書復身錄、二曲集奏進。上特賜御書“*志高潔”以獎之。顒謂:“孔、曾、思、孟,立言垂訓,以成四書,蓋欲學者體諸身,見諸行。充之爲天德,達之爲王道,有體有用,有補於世。否則假途幹進,於世無補,夫豈聖賢立言之初心,國家期望之本意耶?”居恆教人,一以反身實踐爲事,門人錄之,爲七卷。是時容城孫奇逢之學盛於北,餘姚黃宗羲之學盛於南,與顒鼎足稱三大儒。

(選自《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七》,有刪改)

[注]①盩(zhōu)厔(zhì):縣名,在陝西省,今作周至縣。②斬衰:我國古代一種喪服名。“衰”通“縗”1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關中士子多宗之               宗:爲衆人所師法的人物

B.張獻忠寇鄖西                 寇:侵擾

C.惟崑山顧炎武至則款之         款:招待

D.否則假途幹進                 幹:謀求

16.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現李顒“*志高潔”的一組是(3分)(    )

①布衣安貧,以理學倡導關中        ②如不捷,吾當委骨沙場

③有饋遺者,雖十反不受            ④所至學者雲集

⑤以所著四書反身錄、二曲集奏進    ⑥居恆教人,一以反身實踐爲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④⑤⑥

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先儒立言垂訓本應成爲後繼者遵循的處世典範,但李顒認爲,只要端正自己的言行,即使與先哲的做法偶有相悖也無妨。

B.李顒知父喪,但不能留下老母獨自去尋父遺骸,所以直到母親去世,他先守孝滿三年後再赴襄城哭祭其父,足見其孝心。

C.常州知府駱鍾麟曾師從李顒,因顒父之祠未竣,故請李顒南下講學,後爲李顒立像於延陵書院,以表對恩師的思慕之情。

D.大儒李顒認爲聖賢立言的本意是希望學者能夠體會於心獲得內在的充盈,實踐於行可以達成王道,有知有行則有補益於世。

1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臨行,挾一齒與顒母曰:“如不捷,吾當委骨沙場。子善教吾兒矣”遂行。(5分)

(2)知縣張允中爲其父立祠,且造冢於戰場,名之曰“義林”(5分)

【回答】

15.A

16.C

17.C

18.(1)臨行前,李可從拔下一顆牙齒交給李顒的母親說:“如果不能勝利,我就會暴屍疆場。你好好教育我們的兒子吧!”

(2)襄城知縣張允中爲李顒的父親立祠堂,並且在戰場的遺址上建墓冢,命名爲“義林”。

【解析】

15.

試題分析:A“宗”應爲意動用法,把他當作祖師。理解實詞含義要依據語境、詞*。例如: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宗:動詞,尊奉。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爲理解B

16.

試題分析:②是其父所言;④是說很多學者來聽其講學;⑤是向皇上呈獻其所著圖書。本題可採用排除法選出。

考點:篩選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爲C

17.

試題分析:C“常州知府駱鍾麟後爲李顒立像於延陵書院”錯。原文是“常州人士思慕之,爲肖像於延陵書院”。爲李顒立像的是常州人士。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18.

試題分析:翻譯句子以直譯爲主,語句要通順,關鍵詞語翻譯準確,特殊句式要體現。注意下列詞語的翻譯和句式:(1)挾、與、委骨、子;(2)爲、名,“且造冢於戰場”介賓短語後置句。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附【參考譯文】

李顒,字中孚,盩厔(周至)人。又字二曲,命名二曲的原因是水曲叫盩,山曲叫厔。李顒身着布衣,安貧樂道,在關中倡導理學,關中士子多把他當作祖師。他的父親叫李可從,做明朝的材官。明崇禎十五年,張獻忠侵擾鄖西,巡撫汪喬年督導*務,李可從隨*出征討賊。臨行前,李可從拔下一顆牙齒交給李顒的母親說:“如果不能勝利,我就會暴屍疆場。你好好教育我們的兒子吧!”李可從說完就走了。戰爭失敗了,李可從死在戰場上。李顒的母親埋葬了李可從的牙齒,命名爲“齒冢”。那一年,李顒十六歲,母親彭氏每天都講述忠孝節義的道理來督促他上進,李顒侍奉母親也非常孝順。李顒生活飢寒清苦,沒有什麼可以依憑的,卻超脫流俗,把倡導、宣揚關學當作自己的責任。有饋贈東西的人,即使多次往返,他都不接受。有人說:“在交往的道義上,接受禮物,孟子都不拒絕。”李顒說:“我們這些人在很多方面是不能學到孟子精神教義的,就算這件事上不遵守孟子家法,只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也是沒有害處的。”

    這之前,李顒聽說父親去世,想要到襄城去尋找父親的遺骸,因爲母親年老,侍奉母親一天都不能離開,才放棄了尋找的想法。母親去世後,他守孝三年結束,才徒步去襄城,尋覓父親的遺骸,但沒有找到,於是他穿着孝服終日哭泣。襄城知縣張允中爲李顒的父親立祠堂,並且在戰場的遺址上建墓冢,命名爲“義林”。常州知府駱鍾麟曾經師從李顒,說祠堂不能馬上建成,請他南下到道南書院,暫且在那裏講學來滿足求學之人的願望。李顒答應並南下,在無錫、**、靖*、宜興等地講學,他所到之處學者雲集。不久,他爲此事非常後悔,自語說:“真不孝順!你此行是爲何事,卻在此喋喋不休?”馬上停止巡遊講學趕赴襄城。常州人士思念並仰慕他,爲他在延陵書院立像。李顒到了襄城,正趕上父親的祠堂建成,於是他哭祭父親,併爲他招魂,取了父親墓冢的土回家,放到原來的齒冢上,穿孝服爲父親守喪,就像父親剛剛去世一樣。

康熙*年,李顒被舉薦爲博學鴻儒,他稱病重,當地官員用牀擡他到省府,他連流汁都不能入口下嚥,才被准許回家。從這以後,他閉關不出,安然地在土屋中生活,只有崑山的顧炎武來看他,他才款待。四十二年,康熙西巡,召見李顒,當時李顒已經年老,他讓他的兒子李慎言到皇帝的行宮拜謁皇帝,陳述情況,並讓兒子把自己寫的《四書反身錄》《二曲集》呈獻聖上。皇上特賜御書“*志高潔”來褒獎他。李顒曾說:“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創立言論,垂範後世,寫成‘四書’,大概是爲了學者體會於心,表現於行動上。內心充盈即爲天德,實踐於行便爲王道,有知有行,這纔有補益於世。否則,藉此謀求官職,於世無補,這難道是聖賢們創立言論的本心,國家期望的本意嗎?”(此時的李顒)以居家教導別人爲主,做事一向講究親歷躬行,門人記錄下他的言論,共寫成七卷書。當時容城孫奇逢的學說在北方有盛名,餘姚黃宗羲的學說在南方有盛名,孫奇逢、黃宗羲與李顒鼎足而立,並稱三大儒。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hant/exercises/7dozl1.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推薦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