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習題庫

> (三)實用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材料一:《*詩詞大會》的熱度還未散...

(三)實用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材料一:《*詩詞大會》的熱度還未散...

問題詳情:

(三)實用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材料一:《*詩詞大會》的熱度還未散...

(三)實用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材料一:

《*詩詞大會》的熱度還未散去,央視另一檔自制文化類節目《朗讀者》,又以浩大的聲勢佔據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的頁面。在網絡高度普及的今天,對於每一個離開了學生時代的人而言,“朗讀“似乎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詞語。大小屏幕代替了書籍文字,鍵盤語音代替了信札驛馬。朗讀被加上了一層夢幻的濾鏡,覆蓋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紗,提醒着我們思念又回不去的過去。這大概是《朗讀者》對於觀衆產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朗讀者》用了“朗讀”作爲外殼,內核依然是分享嘉賓的故事、傳遞迴憶和溫情。它更像一個精簡的談話節目,並且董卿掌握對話的節奏遠勝於多數談話節目的主持人,一顰一笑都顯得真誠,也不會時不時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換話題——這一點,《見字如面》的主持人真應該好好學習。也正是有了一段簡短卻恰到好處的交流,帶動了觀衆的情緒,才使得接下來的朗讀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讀者》的野心明顯不在說故事和煽情,它更想傳遞的是價值觀、是社會中日漸缺失的溫情和責任感。

和多數更活潑的*節目傾向於選擇“放飛自我”的嘉賓不同,《朗讀者》選的人、想講述的故事,其實把“我”藏起來了一些。更多強調了“愛”和各種“責任”。

詩文的選擇,可以反映《朗讀者》高高樹起的一面大旗——文學。製片人董卿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想用朗讀喚起大家對文學的溫柔記憶。”這句話讓身處中文系的筆者深感悲哀,在當下,對於文學的溫柔記憶居然是需要被喚醒的。網絡擠壓了民衆對於書籍的熱情,文學正在和我們漸行漸遠。

然而文學本不僅是記憶,對於父母輩們而言,文學曾是一場流行。和經歷過紮實基礎教育、上了十幾年語文課的年輕一代不同,文學對父輩而言,可能是仰望、是夢想。一本外國名著在當年可能會引發似如今蘋果發售時的排隊浪潮……對於他們而言,文學讓他們在過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癒傷痕的靈*。《朗讀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們已經快忘卻的“文學夢”,並將之化爲了節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節目的蹦蹦跳跳漸漸讓觀衆審美疲勞時,文化綜藝的異*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費主義氾濫的當下,電視節目作爲消費品被直接投放給了更有消費力的年輕觀衆,中老年們則被刻意忽略了。《朗讀者》等一節目填補了這處空白。這也許是無心之舉,但結果卻相當有意義。《朗讀者》所傳遞的責任感、溫情符合*人的傳統價值。因此,你可能會發現父母乃至爺爺奶奶,對這檔節目贊不絕口。

              (摘自《新京報》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致死的年代,《見字如面》《朗讀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綜藝界清流涌現,文化類節目真的回暖了嗎?

年初的《*詩詞大會》口碑收視雙收,主持人董卿擔任製作人的《朗讀者》又來了。而更早播出的同類節目《見字如面》,由之前《*成語大會》的製作團隊**,也獲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熱度。能把文化節目做到“高而不冷”也並不容易,這兩個節目給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聲控福利”吧。在演戲全靠配音的流量們霸屏的日子,想要聽老戲骨們層次豐富、情緒豐滿的聲音,受衆只能在這裏找了。

《朗讀者》是很典型的央視表達方式,每一位嘉賓都要講“背後的故事”,再加上朗讀本身,看上去內容就很擁擠。而那些講故事環節容易讓觀衆感覺教化和煽情不夠節制。不過,除開那些煽情過度的部分,《朗讀者》裏有些背後故事是用自身經歷的方式去“言傳身教”,加上閱讀文字本身的大衆*,更容易引起觀衆的共鳴。《朗讀者》第一個引起高度共鳴的朗讀者是翻譯界大神許淵衝。《*日報》微博安排了一個許先生的《朗讀者》片段,轉發兩萬多條。

縱然電視上體會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閱讀更深沉徹底,但在浮躁的時代裏,《朗讀者》創造了一種表達方式,把觀衆拉回到文字上。朗讀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摯的悲歡和浪漫,那纔是永不過時的價值。這兩檔節目不就*了嗎?

           (摘自“中青在線”2017年3月9日報道)

材料三:

當日,上海圖書館知識廣場東側的朗讀亭前排起了長隊,高峯排隊時長超過9個小時。這是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設定的一個環節,旨在讓朗讀走進每個人的生活。朗讀亭裏有一套*的錄音設備和一個攝像頭,每位“朗讀者”進門後對着麥克風就可以開始朗讀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時3分鐘。據悉,繼上海圖書館之後,朗讀亭還將出現在上海另外兩到三個地點。

此前,中新網2月21日報道,當天,一座朗讀亭現身杭州街頭,浙*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讀亭前排隊等候朗讀詩歌作品等。 (摘自新華社2017年3月9日上海報道)

7.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3分)

A.對於三者關注的《朗讀者》節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較之下,材料二就顯得略遜一籌,材料三則只是事實呈現。

B.三則新聞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屬於新聞評論,並不要求具有時效*;材料三作爲新聞報道體裁,時效*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認爲《朗讀者》中講述的“背後的故事“能帶動觀衆的情緒,使朗讀更易引起共鳴,雖然有過度煽情之嫌。

D. 三則材料關注的都是《朗讀者》這個節目的影響問題,材料一多褒讚,材料二寓貶於褒,材料三則只是事實呈現,無褒貶。

8.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分析,較爲合理的兩項是(4分)

A.材料一力圖從多個角度剖析“《朗讀者》熱”的原因,材料二則雖然對此類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卻仍持懷疑態度。

B.上海、杭州的朗讀亭前排長隊等候朗讀的“長龍”明確告訴我們,《朗讀者》這類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火爆”是有廣泛的受衆基礎的。

C.三則新聞的報道的媒體不同,呈現出的語言風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嚴謹、理*,材料二新潮、活潑,材料三則樸實、穩重。

D.“高而不冷”、“流量們霸屏”、“安利”……寫在“中青在線“這樣的網絡媒體上貼合其身份,而寫在紙媒上就不合適。

E.三家媒體的報道角度、內容各有側重,這種取捨可能是對同一報道對象的認識、理解不同,更可能是爲適應讀者的閱讀趣味。

9.根據上述材料,假如《朗讀者》節目改版,你準備給製片人董卿提些什麼建議?(6分)

【回答】

7.A(B“並不要求具有時效*”錯誤。C“都認爲……有過度煽情之嫌”錯誤。只有材料二說“那些講故事環節容易讓觀衆感覺教化和煽情不夠節制”。D材料二“寓貶於褒”不準確,應爲“褒中有貶”。另外材料三“無褒貶”表述也不準確,事實的選擇就寓有褒貶)

8.BC(A“仍持懷疑態度”錯誤。D“寫在紙媒上就不合適”的判斷過於武斷,這要看報道的內容等各種因素。E“更可能是爲適應讀者的閱讀趣味”的說法不符合新聞報道真實*要求,沒有根據)(每選對一項給2分,共4分)

9.節目優勢應繼續保留:①“用朗讀喚起大家對文學的溫柔記憶”的宗旨(或目標)不能丟。②繼續高揚愛和責任等傳統價值觀。③繼續帶觀衆回到文字的閱讀上,感受其中的真情。(3分,任答二點即可)

彌補節目的不足:

①閱讀畢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動,節目中的訪談內容會影響觀衆的*閱讀感悟,訪談環節要把握好一個度(或“適可而止”)。

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現”,更專注於“朗讀”本身。

③精心選擇“朗讀者”和朗讀文字,擴大電視受衆羣體,讓更多的電視觀衆走進《朗讀者》。(3分,每點1分)

知識點:實用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hant/exercises/7qzz2g.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推薦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