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習題庫

>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蘇軾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②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本澄清。空餘魯叟乘桴③意,粗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蘇軾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②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本澄清。空餘魯叟乘桴③意,粗識...

問題詳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蘇軾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②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本澄清。空餘魯叟乘桴③意,粗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蘇軾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②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③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注】①此詩爲哲宗病死、詩人遇赦自海南島渡海返回大陸時所作。②苦雨終風:下個不停的雨,吹個不停的風。③魯叟乘桴:孔子曾慨嘆自己的主張無法實現,想坐木筏到海外去。

24.首聯和頷聯都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情?(3分)

25.詩中最能體現作者人生態度的是哪一句?體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4分)

【回答】

【*】

24.①比喻(1分);②用“苦雨終風”變晴和“雲散月明”喻自己受到的各種打擊和挫折已終結,表達了遇赦北還的喜悅之情。(2分)

25.①“九死南荒吾不恨”。②遭受人生打擊,歷盡坎坷艱險,仍心胸坦蕩,樂觀豁達。(各2分)

【解析】

24.試題分析:“參橫鬥轉”,是夜間渡海時所見;“欲三更”,則是據此所作的判斷。曹植《善哉行》:“月沒參橫,北斗闌干。”這說明“參橫鬥轉”,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時的景象。而在海南,則與此不同,王文誥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時,則參已早見矣。”這句詩寫了景,更寫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過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難走。因此,這句詩調子明朗,可見當時詩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還是“苦雨終風”,一片漆黑。連綿不斷的雨叫“苦雨”,大風叫“終風”。這一句緊承上句而來。詩人在“苦雨終風”的黑夜裏不時仰首看天,終於看見了“參橫鬥轉”,於是不勝驚喜地說:“苦雨終風也解晴。”三、四兩句,就“晴”字作進一步抒寫。“雲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風恬雨霽,星月交輝,“海*”也是“澄清”的。這兩句,以“天容海*”對“雲散月明”,仰觀俯察,形象生動,連貫而下,靈動流走。而且還用了句內對:前句以“月明”對“雲散”,後句以“海*”對“天容”。這四句詩,在結構方面又有共同點:短句分兩節,先以四個字寫客觀景物,後以三個字表主觀抒情或評論。唐人佳句,多渾然天成,情景交融。宋人造句,則力求洗練與深折。從這四句詩,既可看出蘇軾詩的特點,也可看出宋代詩的特點。

考點:本題考查“鑑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考點,能力層次爲D

點評:“表達技巧”分爲四個理解層面由低到高(字詞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別是修辭手法(比喻、比擬、誇張、借代等)、表達方式(記敘、說明、描寫、抒情、議論,詩歌中主要是描寫和抒情)、表現手法(對比、襯托、象徵、比興等)、謀篇佈局手法(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秋逼暗蟲通夕響”以動襯靜。

25.試題分析:“九死”,多次死去的意思。“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於“茲遊奇絕冠平生”,看到了海內看不到的“奇絕”景*。然而“九死南荒”,全出於政敵的*;他固然達觀,但也不可能毫無恨意。因此,“吾不恨”畢竟是詩的語言,不宜呆看。這句既含蓄,又幽默,對政敵的調侃之意,也見於言外。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層級爲D級。

點評:詩歌藉助具體的語言描寫,來表現詩人的感情,傳達詩人的思想,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們所說的“思想內容”。無論是憂國憂民之情、國破家亡之痛,還是遊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婦之怨,無不感人至深。對於古典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細緻地加以歸類,我們不難發現,有憂愁、寂寞、傷感、孤獨、恬淡、閒適、熱愛、讚美、仰慕、激憤,堅守節*、憂國憂民等各種類型。

知識點:

題型:未分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hant/exercises/o7ngd9.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推薦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