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習題庫

>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爲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爲?”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爲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選自《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孔子爲魯司寇,攝行相事,有父子訟者,夫子同狴執之,三月不別。其父請止,夫子赦之焉。季孫聞之,不悅,曰:“司寇欺餘。曩告餘曰:‘國家必先以孝’,餘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嘆曰:“嗚呼!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三*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謹誅,賊也;征斂無時,暴也;不試責成,虐也。政無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今世則不然亂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從而制之故刑彌繁而盜不勝也。夫三尺之限,空車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載陟焉,何哉?陵遲故也。今世俗之陵遲久矣,雖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選自《孔子家語·始誅》)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今世則不/然亂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從而制之/故刑彌繁而盜不勝也

B. 今世則不然/亂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從而制之故/刑彌繁而盜不勝也

C. 今世則不然/亂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從而制之/故刑彌繁而盜不勝也

D. 今世則不/然亂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從而制之故/刑彌繁而盜不勝也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求,是冉有的字,字又稱表字,一般用於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B. 干戈,幹指盾牌,戈指長矛;後人常用代指武器,這裏用來代指戰爭。

C. 攝,指代理,兼理某種職位,類似的詞語還有兼、領、權、行、假、署等。

D. 狴,狴犴,龍九子之一,傳說它急公好義,能明辨是非。因此常莊是在監獄門上,,文中用它來代指監獄。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孔子透過與她的學生之間的對話,層層批駁,步步深入,揭露了季氏兼併顓臾*企圖,闡明瞭治國以理,爲政以德的*主張。

B. 孔子做魯國的大司寇時,有父子二人前來打官司。季孫子想將他們誅殺,以教導百姓遵紀守法,孔子以罪責不在百姓一方爲由,將二人釋放。

C. 孔子主張先教後誅,如果不教而誅,是暴虐行爲。國家首先要進行道德教育,然後要樹立正面形象加以引導,如果百姓不從,才能加以刑罰。

D. 兩段文字,孔子都使用了比喻論*的手法,不僅闡明瞭自己的*主張,也展現了他的高超的辯論藝術。

1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2)曩告餘曰:‘國家必先以孝’,餘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

【回答】

11.C

12.A

13.B

14.(1)(盲人)遇到危險卻不去扶持,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何必要用那個做相的人呢?

(2) 從前他曾對我說過:‘治理國家一定要以提倡孝道爲先。’現在我要殺掉一個不孝的人來教導百姓遵守孝道,不也可以嗎?

【解析】

1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斷句類試題,考生要注意結合對文句的理解,同時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標誌*的詞語,本題中標誌*的詞語有“不然”“亂”“使民”“又”“故”。

點睛:文言斷句的題目,注意一些常見的標誌*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一般考覈較少,大多集中在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的成分,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選擇題答題時注意選項的對比,然後結合文意進行分析。

12.試題分析: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說法,在人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只呼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爲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錶示謙遜,而字纔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

13.試題分析:原文文意是:有一天,有父子二人來打官司,孔子把他們羈押在同一間牢房裏,過了三個月也不判決。父親請求撤回訴訟,孔子就把父子二人都放了。選項中說“季孫子想將他們誅殺”屬於對原文時間理解的混淆。

14.試題分析:文言翻譯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內容,翻譯註意直譯,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1)不持、不扶、焉。(2)孝、戮、可乎。

參考譯文:

季孫氏將要*顓臾。冉有、季路拜見孔子說:“季孫氏要對顓臾用兵。”孔子說:“冉有!恐怕應該責備你們吧。那顓臾,先王曾把顓臾的國君當作主管東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是魯國的藩屬國,爲什麼要*它呢?”冉有說:“季孫要這麼幹,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願意。”孔子說:“冉有!周任有句話說:‘能施展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勝任就該辭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險卻不去護持,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麼何必要用那個做相的人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裏跑出,(占卜用的)龜*和(祭祀用的)玉器毀壞在匣子裏,這是誰的過錯呢?”冉有說:“如今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靠近季孫氏的封地,現在不奪取,後世一定會成爲子孫們的憂慮。”孔子說:“冉有!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藉口的人。我聽說擁有邦國封邑的諸侯和擁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們不擔憂貧窮而擔憂財產分配不均勻,不擔憂百姓太少而擔憂不安定。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像這樣,如果本國以外的人不歸服,就修治文教德政來使他歸服;使他來了以後,就要使他安定下來。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氏,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歸順;國家四分五裂卻不能保持它的穩定統一;反而策劃在境內興起干戈。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部。

孔子做魯國的司寇,代理行使宰相的職務。有一天,有父子二人來打官司,孔子把他們羈押在同一間牢房裏,過了三個月也不判決。父親請求撤回訴訟,孔子就把父子二人都放了。季孫氏聽到這件事,很不高興,說:“司寇欺騙我,從前他曾對我說過:‘治理國家一定要以提倡孝道爲先。’現在我要殺掉一個不孝的人來教導百姓遵守孝道,不也可以嗎?司寇卻又赦免了他們,這是爲什麼呢?”冉有把季孫氏的話告訴了孔子,孔子嘆息說:“唉!身居上位不按道行事而濫殺百姓,這違背常理。不用孝道來教化民衆而隨意判決官司,這是濫殺無辜。三*打了敗仗,是不能用殺士卒來解決問題的;刑事案件不斷髮生,是不能用嚴酷的刑罰來制止的。爲什麼呢?統治者的教化沒有起到作用,罪責不在百姓一方。法律鬆弛而刑殺嚴酷,是殺害百姓的行徑;隨意橫徵暴斂,是兇惡殘酷的行爲;不加以教化而苛求百姓遵守禮法,是殘暴的表現。施政中沒有這三種弊害,然後纔可以使用刑罰。當今之世卻不是這樣,教化紊亂,刑法繁多,使民衆迷惑而隨時會落入陷阱。官吏又用繁多的刑律來控制約束,所以刑罰越繁,盜賊越多。三尺高的門檻,即使空車也不能越過,爲什麼呢?是因爲門檻高的緣故。一座百仞高的山,負載極重的車子也能登上去,爲什麼呢?因爲山是由低到高緩緩升上去的,車就會慢慢登上去。當前的社會風氣已經敗壞很久了,即使有嚴刑苛法,百姓能不違犯嗎?

知識點:歷史事件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hant/exercises/w24d5p.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