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書籍語錄

> 《永不拓寬的街道》經典語錄

《永不拓寬的街道》經典語錄

160餘年時光。64條永不拓寬的街道簡史。24幅老上海街道的架上油畫。20個故事。這是陳丹燕這本書中所描繪的上海和上海人。

《永不拓寬的街道》經典語錄

在上海,有中心城12片和郊區32片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被寫入了上海市的地方立法,有64條街道為“一類歷史文化風貌保護街道”,按規定將保持原有道路的寬度和相關尺度,並嚴格控制沿線開發地塊的建築高度、體量、風格、間距等,因而被稱作上海“永不拓寬的街道”,努力保留上海的歷史風貌。

作家陳丹燕是上海記憶的追尋者、記錄者,她在“永不拓寬的街道”這個詞中看到了某種來自時光深處的詩意。她以獨特的個人化視角,精選了64條永不拓寬街道中的20條,細細講述這些街道上標誌*的人、事、物,用文字保留了這些街道更耐人尋味的一面。在這些街道中,標誌*的外灘、紅房子西餐館、和平飯店、萬國公墓等成為承載故事的容器。故事中的人與家庭,穿越了上海的多個時代,與大量的史料編織在一起,而它們的共同個*則是租界遺留下來的意識形態,這也正是陳丹燕眼中上海區別於其他城市的最大特質。書中的20個故事,從1880年代的上海道台、傳教士的故事,到2010年11月15日的膠州路大火,都曾真實地發生在上海,記錄了歷史的印記。其中,有的出自陳丹燕所寫的“上海三部曲”和“外灘三部曲”,有的則為陳丹燕新作,這些故事與特定的街道相聯繫,使得街道的特*和“*格”在文字與故事所營造的氛圍中氤氲而出,讀來別有味道。

書中所收錄的24幅描繪上海老街道的架上油畫,將為讀者提供品味上海老街道的可能,也用圖像為熟悉這些街道的上海人保留了一份最寶貴的記憶。

書後附有陳丹燕整理的上海64條永不拓寬的街道的簡史,為讀者瞭解這些街道提供了集中的文獻資料。


經典語錄

他們從來不是單純的人,他們眼界既開闊又閉塞,對變化即有強大的承受能力,又挑剔一切變化,他們心中層層堆積着驕傲、自卑和被排斥的苦惱與不甘,對奇蹟的渴望與投機的本能。

像少年時代的單相思,總是自卑而純真地深埋於心底。這時,竟然夢想成真。

他們從來不是單純的人,他們眼界既開闊又閉塞,對變化既有強大的承受能力,又挑剔一切的變化,他們心中層層堆積着驕傲、自卑和被排斥的苦惱與不甘,對奇蹟的渴望與投機的本能。在50年代以後樸素鄉村生活方式的鹼水裏被**洗刷過後,卻仍帶有經歷了最痛苦的磨練後形成的市民風格。他們是這大紀念塔中最畫龍點睛的細節。

要是你長時間地看着這張照片,在心裏就好像能聽到胡桃夾子正在夾碎堅果的碎裂聲,清脆的碎裂聲,聽進去就能感到它的痛苦,然後,你才能聞到裏面淡黃*果仁的芳香。

摩登,表示他不僅時興,而且從西方文明世界舶來,而且是那個工業社會的先鋒,而且,有世界主義的熠熠光華。它是個與*古老的一切腐朽爭鋒相對的詞,一種對新世界的追求。如公寓大樓展現在石門路口的現代生活,如時裝店的白俄女主人化腐朽為神奇的本領,如咖啡店的公共空間。

上海從來就是一個敢在街道上無所顧忌地呈現各種建築的城市,它沒有時間和雅興將自己規劃得雅緻一些。它一直是個沒有節制的人。一旦有錢,不怕把自己撐死。到了沒錢的時候,就勇於當個敗家子。不管怎樣的建築,都能以它看來合理的角度和可以同情的理由並肩“站”在一個街區裏。

大樓就造在馬路邊,1908年開通的有軌電車的當當聲被街道放大了,傳上樓去,迴盪在卧室以及門廳裏。站在門廳裏的衣帽間前掛大衣,都能聽到電車靠站的叮噹聲,這動聽的市聲,象徵着這個城市的現代化——好像白蘭度的電影裏的聲音一樣。

“華僑”這樣的稱呼,讓我想起一個淚眼朦朧回鄉來的舊金山老勞工,穿了一件花襯衫,抱着棵大樹一直哭。一邊哭,一邊説,當年自己就是從這裏離開家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hk/book/nyopwj.html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