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名人語錄

> 維姆·文德斯經典語錄

維姆·文德斯經典語錄

維姆·文德斯經典語錄

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1945年8月14日出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導演、編劇、製作人。

1970年,維姆·文德斯拍攝了第一部長片《城市之夏》。1974年,執導旅行三部曲的第一部《愛麗絲漫遊城市》。1978 年,按照好萊塢模式拍片初次嘗試影片《哈姆特》 。1983年,維姆·文德斯從歐洲人的視角來拍攝美國人生活的劇情片《德克薩斯的巴黎》,獲得第37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1987年,憑藉愛情片《柏林蒼穹下》獲得第41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93年,憑藉愛情片《咫尺天涯》獲得第46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1999年,憑藉紀錄片《樂滿哈瓦那》獲得歐洲電影最佳紀錄片獎和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

2000年,憑藉商業片《百萬美元大酒店》獲得第50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2004年,執導劇情片《迷失天使城》,該片為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參展片 。2007年,為了慶祝戛納電影節60週年而與35位導演聯合拍攝了3分鐘短片《每人一部電影》 。2008年,擔任第65屆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主席。2011年,執導3D紀錄片《皮娜》 。

2015年2月12日,被第65屆柏林*電影節授予了終身成就獎——“榮譽金熊獎,這也是維姆·文德斯收穫的第一個終身成就獎 。


經典語錄

如果你與眾不同 又何必懼怕孤獨

攝影是一種走入時間的動作,從中撕扯出一些什麼,然後以另外一種持久的形式定格。

攝影機是眼睛, 能從前面看, 同時也能向後看。 向前拍攝一幅照片, 向後留下的 則是攝影師靈魂的側影: 攝影機向後看, 透過攝影師的眼睛 看到他的動機。 是的,攝影機向前看到了拍攝對象, 向後看到了拍攝的動機,就是 為什麼要捕捉這個拍攝對象。 它同時表現了事物 以及對事物的願望。

攝影者和被攝影的對象 在拍攝的瞬間 可以並不分離, 他可以藉此站到對象前。 透過鏡頭的“尋覓” 被尋找的東西脱身而出, 站到“對面”的世界裏, 更好地回憶, 更好地理解, 更好地看, 更好地聽, 更多地愛。

時間, 不可停滯的時間保*了 在世界上某個角落 每一個瞬間的攝影, 都是無法復摹獨一無二的。 即使那些不計其數的旅遊照片也是。 時間, 即使是在最乏味最精簡的時刻, 例如“到此一遊”的相片裏, 也是獨特而不可重現的。

拍照。 攝影是時間的行為, 是要從時間裏攝取些什麼, 是另一種形式的永恆。 人們總是猜測, 那從時間裏奪得的瞬間, 就在攝影機前面。 事實並非如此, 攝影乃是一種 雙向的行為: 向前 和往後。 是的,也可以“往後進行”。

每張照片讓人驚奇的地方,並不是通常人們所認為的 “時間定格”,恰恰相反,每張照片都重新*時間的連綿延續不可停留。每張照片都是對我們生命必會消失的提醒。每張照片都關乎生和死。每張“定格”的照片都有一層神聖的光暈,它不只是攝影者的視點,它超越了人的能力.......

每張照片都是一張雙重影像:既有被拍照的對象,也有或多或少可以看見的 照片“對面”的“對象”:在拍照瞬間的 攝影者本人。

照相機同時也是一隻眼睛,可以從前面同時也可以從後面看。從前面它拍攝下一張照片,從後面記錄了一張剪影,從攝影者的心靈深處:通過這隻眼睛向後望,看本體。是的,照相機向前看的是被拍照的對象,向後看的是攝影的動機,為什麼要拍這個對象。拍攝的對象和意願在此同時存在。

每張照片都是對我們生命必會消失的提醒。

攝影師按下快門的瞬間, 同樣有後坐力, 推動自己。 一幅照片永遠有雙重畫面: 拍攝對象 以及多多少少可見的 “後面”, 也就是“後坐力”: 拍照瞬間的 攝影師自己。

確認過眼神,你好像不是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hk/celebrity/5g5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