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習題庫

> (一)論述類文本閲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①國內外學界在討論*古代對外關...

(一)論述類文本閲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①國內外學界在討論*古代對外關...

問題詳情:

(一)論述類文本閲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①國內外學界在討論*古代對外關...

(一)論述類文本閲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①國內外學界在討論*古代對外關係時,首先就會想到古代的朝貢制度以及*中心主義,由此關注起*儒家的天下觀。不過,天下觀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學説,在涉外實踐中如何實現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學者們還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與之配合。

    ②儒家的天下觀旨在構建理想的“天下”秩序。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協和萬邦”。《尚書•堯典》中記載,帝堯家族內部關係融洽後,又先後在各部落以及更遠的外邦間次第推行德治與仁愛,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國和平有序。儒家把“和”看作是處理*與外國關係的思想準則。“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即“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而“和”的本質是“仁”,“仁”不僅適用於人際關係,也適合於國家間的關係。《左傳》將這種“仁”推及國家間的關係,認為“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③儒家崇尚*,強調“和為貴”。如何達到“和為貴”?其中的重要途徑是“和而不同”。孔子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在處理國家間的關係上,就是要允許、承認並尊重各國間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異,從而達到*共處。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儘管儒家主張“天下一家”,但後世儒者卻多主張“王者不治夷狄”。他們旨在闡述,“*”帝王不要去直接統治“夷狄”,應與“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處。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鄭和率領龐大水*巡遊東南亞以及印度洋諸國時,他們也是秉持着“聖王”對於“夷狄之邦,則以不治治之”的堅定理念,來處理與這些國家間的*關係。

    ④親仁善鄰,協和萬邦,還要處理好“王道”與“霸道”之間的關係。所謂“王道”,就是用道德來感化四夷。孔子説“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而“霸道”,則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儒家並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張“以力輔仁”。《左傳》曾談到*事與道德之間的關係:“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兵之設久矣,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於此可見,“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

    ⑤“厚往薄來”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條原則。孔子所總結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條綱領中就有“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關於“厚往薄來”,據唐朝孔穎達解釋:“厚往,謂諸侯還國,王者以其材賄厚重往報之。薄來,謂諸侯貢獻使輕薄而來。”“君子”(統治者,有德者)應當以“義”作為自己最高的行為準則。不過,孔子並不否定“利”。孔子所否定的是不義之利。在“義”與“利”的關係上,孔子將“義” 置於“利”之上,提倡“以義制利”。而孟子主張,“君子”應持“義”而忘“利”。後來的*封建帝王,為了表現“天子有德”的風度,對於“四夷來朝”的行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來”的方針。譬如,十分節儉的明太祖就曾指示:“諸蠻夷酋長來朝,涉履山海,動經數萬裏,彼既慕義來歸,則齎予之物宜厚,以示懷柔之意。”

    ⑥儒家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極強的普遍價值,如上所述的這些涉外理念,今天對於我們也有十分寶貴的理論價值。

(摘編自陳尚勝《*古代的涉外理念》)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研究*古代對外關係,既要關注古代的朝貢制度、*中心主義和儒家的天下觀,還要考慮與之配合的涉外理念。

  B.儒家認為,“和”是構建理想“天下”秩序的思想準則,是國家之間理想的交往方式,應以此實現“協和萬邦”,使各國和平相處。

  C.外交上,儒家主張實行“王道”,並不完全排斥“霸道”,但是要“以力輔仁”,即以“王道”為主,以“霸道”為輔。

  D.“厚往薄來”的涉外理論要求統治者要以“義”作為自己最高的行為準則,“君子”應該持“義”而忘“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左傳》認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重要的是要友善地與鄰國相處,這是國家生存發展的法寶。

  B.儒家認為求同存異才能*共處,故其所倡導的“和”是建立在承認並尊重各國間的文化、信仰和制度差異的基礎上的。

  C.明朝鄭和率領水*巡遊諸國時,對“夷狄之邦”奉行“以不治治之”的理念,體現了與鄰國相處“不戰而屈人之兵”“威不軌而昭文德”的思想。

  D.明太祖十分節儉,但是在賞賜來朝使節時卻非常大方,這是為了表現“天子有德”的風度,以顯示對蠻夷之邦的懷柔之意。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後世儒者提出的“王者不治夷狄”的主張,雖然與儒家所持的天下觀並不完全相同,但同樣闡發了“和而不同”的理念。

  B.“協和萬邦”“天下一家”“厚往薄來”等涉外理念,是建立理想世界秩序的重要保*,這對解決當今*問題的困局有借鑑價值。

  C.一個國家要贏得別國的尊重,除了施行仁愛、道義之外,還需要擁有顯示國家威力的*隊,因此“弱國無外交”是有道理的。

  D.儒家的重義輕利的思想,告訴我們不要拘泥於眼前的利益,而要着眼於未來發展的大局,這樣才有助於推進國與國之間的合作。

【回答】

1.D(原文中“君子應該持‘義’而忘‘利’”錯。這僅僅是孟子的觀點,孔子只否定不義之利。)

2.C(原文對“夷狄之邦”奉行“以不治治之”的理念,是用來詮釋“和為貴”的理念的,故理解不正確。)

3.B(原文中論述的“涉外理念”主要是“天下有序”(即“協和萬邦”)“和為貴”( “和而不同”)“厚往薄來”,並不包括“天下一家”,“天下一家”只是“和而不同”的一個反面,並且只是作為對比引出“和而不同”而存在的。)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hk/exercises/q8de84.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