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習題庫

> 晉文公昔晉文公將與楚人戰於城濮,召咎犯而問曰:“敵眾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對曰:“臣聞蘩禮之君,不足於文;蘩戰...

晉文公昔晉文公將與楚人戰於城濮,召咎犯而問曰:“敵眾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對曰:“臣聞蘩禮之君,不足於文;蘩戰...

問題詳情:

晉文公昔晉文公將與楚人戰於城濮,召咎犯而問曰:“敵眾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對曰:“臣聞蘩禮之君,不足於文;蘩戰...

晉文公


昔晉文公將與楚人戰於城濮,召咎犯而問曰:“敵眾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對曰:“臣聞蘩禮之君,不足於文;蘩戰之君,不足於詐。君亦詐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  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敗楚人於城濮。反而為賞,雍季在上。  左右諫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謀也。君用其言而賞後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不時之務也。焉有以一時之務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聞之,  曰:“臨難用詐,足以卻敵;反而尊賢,足以報德。文公雖不終始,足以霸矣。”賞重*移之,民移之則成焉。成乎詐,其成毀,其勝敗。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五,文公處其一,知勝之所成也。勝而不知勝之所成,與無勝同。秦勝於戎而敗於崤。楚勝於諸夏而敗乎柏舉,武王得之矣,故一勝而王天下。眾詐盈國,不可以為安、患非獨外也。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線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 敵眾我寡,奈何而可           奈何:怎麼辦                         


B. 焚藪而田,豈不獲得           田:打獵


C. 反而尊賢                     反:與詐術相反


D. 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五     乃:僅僅


2. 分別比較下列每組句子中加線的字在意義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 繁戰之君,不足於戰       ③ 其成毀,其勝敗


    ② 君亦詐之而已             ④ 文公處其一


A. 兩個“君”字相同,兩個“其”字不同     


B. 兩個“君”字不同,兩個“其”字相同


C. 兩個“君”字不同,兩個“其”字也不同   


D. 兩個“君”字相同,兩個“其”字也相同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線詞和例句中加線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A.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       


B. 焉有以一時之務先百世之利者乎


C. 足以霸矣                  


D. 君用其言而賞後其身


4. 下列各句中的“所以“與文中句子加線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勝而不知勝之所以成


A.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     


B. 天地之所以養人者


C. 而君相之所以為民計者     


D.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5.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詐偽之道,今雖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A. 欺詐作假的手段,即使現在勉強可行,以後就不會再有效果,不是長久之計。


    B. 欺詐作假的手段,雖然現在可用在偷盜上,以後就不會再有效果,不是好辦法。


    C. 欺騙作假的手段,即使現在可用在偷盜上,以後就不會再有效果,不是長久之計。


D. 欺騙作假的手段,雖然現在勉強可行,以後不會再有效果,不是好辦法。


6. 眾詐盈國,不可以為安、患非獨外也。


    A. 各種詐術充斥整個國家,不能靠它來形成安定的局面,禍患不只是外國才有的。


    B. 各種詐術充斥整個國家,不能認為是安定的局面,禍患不只是外國才有的。


    C. 各種詐術充斥整個國家,不能認為是安定的局面,禍患不只是來自國外啊。


    D. 各種詐術充斥整個國家,不能靠它來形成安定的局面,禍患不只是來自國外啊


7. 以下分析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 本文作者和雍季、晉文公、孔子等四人的觀線完全一致。


    B. 四人的觀線基本一致,但作者更接近雍季,孔子更接近晉文公。


    C. 四人的觀線在基本相同之外各有一些差異。


    D. 作者、晉文公、孔子的觀線完全一致,與雍季則有一些差異。


8. 本文的中心意思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反對在戰爭中使用詐術,否則勝了也會很快失敗。


    B. 主張行賞要從百世之利着眼,而不要從一時之務着眼。


    C. 主張戰爭可用詐術,但治國要着眼於王道。


    D. 主張戰爭以後要總結經驗,找出取勝原因,否則勝與不勝一個樣。

【回答】

1. C  (考查學生對文言常用虛、實詞掌握情況。其中C項錯,“反”是通假字,通“返”,    作“回來”解。)


2. C  (考查學生對一詞多義的掌握情況。C項是對的。前一“君”作“君主”解,後一“君”作“您”解,前一“其”作指示代詞‘那”講。後一“其”作“其中之一”解。) 


3. D  (考查對詞類活用掌握情況。A“竭”作使動。B“先”形作動。C “霸”名作動;    D“後”作意動用,與題幹中“先”用法相同。)


4. D  (考查對固定結構“所以”和所字結構中“所”的指代意義理解掌握情況。A項、作“……的根據”解。B項,作“用來……的”解。C項,作:“……的辦法”解。D項,作“……的原因”解,與題於中“所”字同義。) 


5. A  (考查對文言句子理解翻譯能力。“雖”應解釋為“即使”(情況尚未發生,表推測    *的假定),“偷”可作“現在勉強可行”解。B、C、D均有錯,故選A項。) 


6. C (考查目的同上;題幹中“以為”應作“認為”解,“非獨外也”,聯繫上下文作“不單單來自國外”解妥貼合理。A、B、D項均有錯,故選C項。)


7. B (考查對文言文整體閲讀能力。雍季反對對敵作戰用詐術,作者也説“成乎詐,其成毀,其勝敗”。兩人觀線一致。文公採用咎犯行詐的建議,回來行賞又把雍季列在首位,孔子對此作了充分肯定,可見孔子與晉文公觀線完全一致。故應選B項) 


8. B (考查能力同上。全文中心是一個賞字,其他均是派生的內容,故文章原名為“義    賞”,應選B項。)    


譯文:晉文公


從前,晉文公要與楚國人在城濮作戰,召來咎犯問他説:“楚國兵多我國兵少,怎麼辦才能取勝?”咎犯回答説:“我聽説禮儀繁盛的君主,對於文禮儀從不感到滿足,頻繁作戰的君主,對於詭詐之術從不感到滿足,您也對楚國實行詐術就行了。”晉文公把咎犯的話告訴了雍季,雍季説:“把池塘的水弄乾來捉魚,難道不能獲得魚嗎?可是第二年就沒有魚了;把沼澤地的草木燒光來打獵,難道不能獲得野獸嗎?可是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欺詐作假的手段即使現在勉強可行,以後就不會再有效果,不是久長之計。”晉文公採*了咎犯的意見。在城濮戰敗了楚國人。回來後論功行賞,雍季被列為首位。晉文公身邊的人進諫説:“城濮之戰的成功,是因為用了咎犯的謀略,主公採納他的謀略而論功行賞卻把他放在後邊,這或許不合適吧?”晉文公説:“雍季的話,可以百世獲利;咎犯的話,不過是應付一時之急,哪有將一時之急務放在百世之利前面的道理呢?”孔子聽説這件事後説:“面臨危難採用詐術,足可使敵兵退卻,退敵回來尊崇賢人,足可報答賢人的恩德。晉文公雖然不能始終如一,卻也足以成為霸主啊。”重賞賢人,*就會轉向正道,*轉向正道功業就能成功了。靠詐術來取得成功,那成功最終必定毀壞,那勝利必定變為失敗。天下取得勝利的人很多,而成就霸業的只有五個,晉文公是其中的一個,他知道取得勝利的原因。勝利了卻不知道取得勝利的原因,這與沒有取得勝利一樣。秦國戰勝了西戎卻在崤山打了敗仗,楚國戰勝了中原諸國但也在柏舉打了敗仗。周武王懂得取勝的道理,所以取得一次勝利便稱王天下了。各種詐術充斥整個國家,不可認為是安定的局面,禍患不單單來自國外啊。

知識點:歷史事件類

題型:未分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hk/exercises/ql4qmn.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