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習題庫

>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爭臣①論韓愈或問諫議大夫陽城②於愈:“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為...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爭臣①論韓愈或問諫議大夫陽城②於愈:“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為...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爭臣①論韓愈或問諫議大夫陽城②於愈:“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為...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爭臣①論

韓愈

或問諫議大夫陽城②於愈:“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為諫議大夫,居於位五年矣,視其德如在野,彼豈以富貴移易其心哉?”愈應之曰:“惡得為有道之士乎哉?今陽子在位,不為不久矣;聞天下之得失,不為不熟矣,而未嘗一言及於政。視政之得失,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

或曰:“夫陽子惡為人臣招其君之過而以為名者。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愈應之曰:“入則諫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也。夫陽子,本以布衣隱於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誼,擢在此位,官以諫為名,誠宜有以奉其職,使四方後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天子有從諫如流之美。陽子之心,將使君人者惡聞其過乎?”

或曰:“陽子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變,何子過之深也? ”愈曰:“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故禹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夫天授人以賢聖才能,豈使自有餘而已,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惡得以自暇逸乎哉? ”

或曰:“若吾子之論,直則直矣,無乃傷於德而費於辭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我將以明道也。《傳》曰:“惟善人能受盡言。”謂其聞而能改之也。今雖不能及已,陽子將不得為善人乎哉?

注:①爭臣:諫官,指能以直言規勸君主的臣子。爭,zhèng,後作“諍”,規勸。②陽城:唐德宗時為諫議大夫。一開始他沒有履行勸諫的職責,所以韓愈寫本文來促進他。三年後,陽城上書指斥裴延齡的罪惡。

16.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        戚:喜悦

B.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      骨鯁: 剛正忠直

C.將使君人者惡聞其過乎      惡: 厭惡

D.何子過之深也              過: 責備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使人不得而知焉            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B.將使君人者惡聞其過乎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C.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        謹拜表以聞

D.謂其聞而能改之也          買五人之頭而函之

18.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陽城上不勸諫君主,下不關心百姓疾苦,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職責,算不上有道之士,表達了批評指責之意,體現了“在其位,謀其政”的儒家*思想。

B.作者列舉大禹、孔子、墨子的事例,是為了説明古代聖賢之人並不是只圖自己的清高安逸,而是敬天悲人,救濟天下,體現了博大的*胸懷。

C.文末作者為自己辯白,表明批評陽城不是惡意譏刺,根本上是為了闡明道,希望陽城能夠改正,成為真正的有道之士,從而表明本文的寫作目的,很具有政論文的現實意義。

D.本文結構獨具一格,採取問答形式,層層設問,步步深入,首尾又能相應,有駁斥也有議論,時而犀利時而緩和,在辯論過程中,鮮明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19.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

自 古 聖 人 賢 士 皆 非 有 求 於 聞 用 也 閔 其 時 之 不 平 得 其 道 不 敢 獨 善 其 身 而 必 以 兼 濟 天 下 也

20.把文中劃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夫陽子,本以布衣隱於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誼,擢在此位,官以諫為名

(2)若吾子之論,直則直矣,無乃傷於德而費於辭乎?

【回答】

16.A

17.B

18.A

19.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

20.(1)陽城本來憑着平民身份隱居在草野之間,皇上讚賞他的品行道義,提拔他在這個職位,任諫議大夫一職(官職以為諫議大夫為名)。(以:憑……身份。蓬蒿:草野,民間。嘉:讚賞,賞識。擢:提拔。1點1分,共4分)

(2)像您的議論,直率是夠直率的了,恐怕有點損害道德並且浪費口舌了吧?(直:直率,正直,耿直。無乃:恐怕,未免。傷:損害。辭:口舌,言語。1點1分,共4分)

【解析】

1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A項“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中的“戚”是“憂愁”的意思。選項中的解釋錯誤。實詞的意思要結合句意來理解。由 “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中的“喜”可以推測。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例如本題就是採用了代入原文法,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題中由 “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中的“喜”可以推測。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聯繫上下文,前後照應,保持一致。要把對實詞的解釋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語言環境。

17.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題幹要求選出“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答題關鍵詞“意義”“用法”“不相同”。 *B。……的人;主語後表示停頓。A項,句末語氣詞。C項,來,表示目的。D項,表示承接關係。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掌握常見的文言虛詞是閲讀淺易文言文的基礎。推斷文言虛詞用法在各種考試中經常出現,這也説明:推斷虛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和意義,是中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學習能力。由於在具體的使用中,虛詞的用法非常靈活而多變,因此理解起來困難較大,它不僅需要我們朗讀並背誦一定的文言文來形成語感,識記其基本用法來形成知識系統,還需要我們具備在具體情況下推斷其用法和意義的能力。下面介紹八種常用的推斷方法,供同學們學習和考試時參考。1.句意分析法。根據句子的大意推斷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和意義,在學習和應試中常用,比如題中B項。2.上下文推斷法。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推斷,也是在總體把握文句意義的基礎上來確定某個詞的用法和意義。3.代入篩選法。如果我們知道某個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在閲讀和解題時,就可將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的*。4.交換理解法。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讓我們判斷句中某個虛詞的用法是否相同,我們可以將其中能確定的一句中的虛詞用法和意義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是否講得通,如果講得通,那用法和意義就是一樣的,如果講不通,意義和用法就不一樣。5.結構推斷法。一是可以根據句子的對稱關係來推斷。6.成語聯想法。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闢的固定詞組或短句,成語絕大多數都來源於古詩文,故此,其中許多虛詞語的含義與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據這一特點,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推斷文言虛詞的含義,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7.標誌確認法。有些虛詞是構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標誌詞,抓住這些標誌,我們就能迅速地確定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了。如判斷句的標誌“者”“也”“乃”等,被動句的標誌“見”“於”“為所”等,賓語前置的標誌“是”“之”等,其詞*和意義是確定的,只要判斷出是那種標誌,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義了。8.句例推斷法。作為“常見虛詞”,它們在課文中必定多次出現過。如果平時熟讀課文,能夠記住大量包含“常見虛詞”的例句,閲讀和考試時就可用課文中結構相同的句子來推斷有關虛詞的含義了。以上介紹的八種推斷方法最好能綜合運用,這樣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準確*更大,正確率更高。

18.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A項“不關心百姓疾苦”錯誤,屬於無中生有。“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職責”錯誤,原文意思是“入則諫其君,出不使人知”,這是大臣宰相者之事,不是陽城應該做的。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後進行比較選項,即可發現錯誤。

19.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正確斷句為“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解答此題,可以先整體閲讀文段,依據上下文推斷本句的意思,抓住關鍵虛詞“也”“ 而”。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本題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根據文段中關鍵虛詞“也”“ 而”斷句。斷句有一個重要的方法,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裏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歎(!),“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

20.

試題分析: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1)以:憑……身份。蓬蒿:草野,民間。嘉:讚賞,賞識。擢:提拔;(2)直:直率,正直,耿直。無乃:恐怕,未免。傷:損害。辭:口舌,言語。文言文翻譯最主要是抓得分點,考生把兩句放到原文中,根據上下文意思,再結合句中得分點來翻譯句子。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閲讀翻譯四字訣:首覽全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詞。詞句難解,前後聯繫。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領會語意。翻譯整句,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務求直譯。字詞句篇,連成一氣。翻譯完畢,檢查仔細。

【參考譯文】

有人問我:“諫議大夫陽城可以算做有道德的士人嗎?他履行古人的道德準則,皇帝任用他為諫議大夫,他擔任這個職務已經五年了,看他的品德好像與隱居在野時一樣,他難道會因富貴而改變自己的心志嗎?”我回答説:“哪裏算得上有道德的人呢? 現在陽先生擔任職位的時間,不能説不長久了;瞭解國家的*得失,不能説不熟悉了;然而他從沒有説過一句關係國家*的話。看待政事的得失,心中一點也沒有喜悦或憂愁。有道德的人,難道是這樣的嗎?”

有人説:“陽城厭惡那些作為臣下卻公開揭發君主的過失而為自己求名的人。所以他雖然有進諫和議論,卻不讓別人知道啊。”我回答説:“在內向君主進諫,在外不使別人知道,這是大臣宰相的事情啊。陽城本來以平民身份隱居在草野之間,皇上讚賞他的品行道義,提拔他在這個職位,任諫議大夫一職(官職以為諫議大夫為名),他實在應該有所行動來儘自己的職守,使全國各地和子孫後代知道朝廷有直言不諱、剛正忠直的臣子,君主有從諫如流的美名。陽城的心思,恐怕將會使君主厭惡聽到自己的過失吧?”

有人説:“陽城不求任用而君主任用了他,他不得已才出來做官,堅守自己的道德準則而不改變,為什麼您責備他如此苛刻呢?”韓愈説:“自古以來的聖人賢士,都不是追求名望任用的。他們哀憐世道不太平;懂得聖人的道德學説之後,不敢獨自修養身心保持個人的節*,一定要使天下民眾都受到救濟。所以大禹治理洪水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也不進去看一下,孔子周遊列國時連坐席也來不及坐暖就又出門了,而墨翟從不安居一地以至所灶上煙囱不及燻黑就離家了。那兩位聖人和一位賢人,難道不懂得自己過安逸生活的快樂嗎?實在是敬畏上天的旨意、憐憫*的困窘啊。上天將聖賢的德才和能力授予這些人,哪裏只是讓他們自己有餘就算了,實在是想通過他們來補充別人的不足啊。”

有人説:“像您的議論,直率是夠直率的了,未免有點損害道德並且浪費口舌了吧? ”韓愈説:“君子在官位上,就應準備以身殉職。沒有得到官位,就考慮修飾文辭來闡明聖賢之道。我要做的是闡明道理啊。《國語》上説:“只有善人才能夠毫無保留地接受批評。”這就是説他聽了之後能改正。陽城雖然現在未能達到,難道他將來也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嗎?”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mo/exercises/11q4my.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