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書籍語錄

> 《十字路口的*經濟》經典語錄

《十字路口的*經濟》經典語錄

《十字路口的*經濟》經典語錄

《十字路口的*經濟:什麼決定*經濟的未來》內容簡介:改革開放後的*人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的一大奇蹟:我們融入了世界經濟的大環境,我們的經濟總量不斷攀升,我們再也不用排隊領取糧票布票,我們的手裡還攥著大把的美元。

但是,我們的經濟並沒有達到沾沾自喜的地步。無論是*經濟的大環境還是*人的生活、教育、就業環境依舊面臨著眾多挑戰,*經濟的許多迷惑還需要我們進一步解答:

為什麼*的富人窮人都瘋狂地存錢?

為什麼*人要把自己掙的錢送給美國人花?

為什麼說*的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灣地區必然會聚集*一半的人口?

為什麼我們不必為*城市的經濟集聚而恐懼?

以上都是《十字路口的*經濟:什麼決定*經濟的未來》要回答的問題。駛上快車道的*經濟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高枕無憂,相反,我們更應該時刻關注前面的路,因為在我們面前,是一個攸關未來走向的十字路口。

這是一本專注於*經濟增長和*民生經濟的書籍,字裡行間體現著*新一代的經濟學家對*經濟的深入思考。作者以獨到的眼光,讓我們看到了*在潮起潮落的世界經濟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經典語錄

*人為什麼存錢?因為在*,富人錢太多,沒有地方花(邊際消費傾向低),窮人雖然缺錢但也不敢花(要預防*儲蓄),所以,*的富人、窮人都儲蓄,正好這個時候旁邊有一個人借錢,而且這個人預期勞動生產率增長很快,那這個窮人就很高興借給他。所以,關鍵問題是美國的創新是否可以持續,如果可以持續的話,我們剛才看到的四大經濟體中儘管只有美國是借貸消費,但這樣也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這相當於*把錢借給美國,搭了美國的便車,分享了美國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成果。

危機來過了,它會走的。樂觀的期待是,危機對於*來說是個機遇,危機過後,*的*地位將有所提高,*的經濟結構將趨於合理化。如果這種樂觀的確是可以期待的,那麼,我想說的是,*不能讓眼前的危機掩蓋了問題,要防止在走出衰退時出現“倒退”。

現在人們都會問一個問題,當前的經濟危機和以前的數次經濟危機有什麼不同?我認為最大的不同就是*因素。為什麼這樣說?首先,世界上歷次的經濟危機幾乎都來自危機國的內部,第二,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樣一個大的國家一下子加入了全球化的程序,參與了全球分工體系和全球貿易體系,它的規模如此巨大,而且發展差距和已開發國家之間的差距又如此之大。第三個不同的地方是,借用美國人的一句話:從來沒有這樣窮的國家能成為這樣富的國家的最大債主。

我也許是給迷信“新經濟”的人們潑了一瓢冷水。“新經濟”時代資訊科技的發展和一浪高過一浪的創新浪潮使得我們更加能夠獲得持續的增長,但關鍵的問題在於我們目前還沒有任何的手段來保*每一項投資都符合未來需求的發展,換句話說,創新可以減緩經濟蕭條的趨勢,但卻不能消除經濟衰退的可能*。而與此同時,生產的全球化和*資本市場的一體化帶來的一個結果是,一旦經濟衰退來臨,危機傳播的速度將也是非常快的。更為深入地來說,經濟危機的全部原因在於單個人無法確切地知道未來世界的需求,甚至整個社會作為一個總體也無法確切地知道當前的投資是否恰如其分地滿足了人們未來的需求。

30年的改革程序還告訴我們,任何制度的演進都是內生於它之前的那個*和社會結構的。如果我們看一下今天*的市場體制,就不難發現,公共權力與私人關係的結合、*精英和經濟精英的串謀、城鄉之間的制度*分割、行業進入的壁壘,所有這些都使下一步*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面臨新的挑戰。現有市場體制的扭曲所造成的收入不均等和經濟效率損失,已經足以成為我們向市場體制的不公正*開*的經濟學*據,更不用說公正本身就應該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價值。在30年前,亦當*處在巨大的社會轉型期時,詩人舒婷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希望,並且為之鬥爭,請把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30年是一個輪迴,現在,*再次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之上。

“幾十年來,一直都說*經濟處於一個轉折點上。”有一次在哈佛大學開會,著名的經濟學家阿爾伯特·帕克(Albert Park)不無調侃地說。此人為韓裔美國人,能講流利的漢語。我猜,他的言下之意是說*經濟就是這樣一個動態變化著的經濟,它沒有十分明顯的“轉折點”。不過我認為,*經濟的“轉折點”真的來臨了,或者說這就是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不同的危機背後有著共同的故事。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所處的時代與半個世紀,甚至20年以前相比的確有了很大的不同。在今天,一個身無分文的學生可以憑藉風險投資基金和瘋狂的股市在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就在這“新經濟”時代,1997年7月,美國《外交》雜誌(Foreign Affairs)發表了一篇名為“商業週期的終結”的文章。不巧的是,就在這一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了。可惜,這場危機並沒有讓人們深刻地反省經濟衰退的問題。大家看到的只是美國的經濟已經持續增長了10年之久,而且也沒有任何停滯的跡象,就更不用說衰退了。

現在人們都說*要啟動內需,這個口號也提了十多年了,如果不改動一些結構*的東西,內需怎麼啟動得了?我和我的同事最近幾年所做的研究工作,總結一下其實就兩句話,一是“放棄集聚和規模就是放棄發展”,二是“社會*與經濟發展是可以攜手並進的”。站在*經濟的十字路口,重溫這兩個樸實而深刻的道理,也許更有利於我們知道未來向何處去。

*人儲蓄、美國人消費,這種組合,如果是在美國勞動生產率高速增長的時期未嘗不是件好事,這相當於*可以藉助於到美國去投資,分享美國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收益。但最近這場危機的背景是,網路泡沫破滅後,美國的創新動力不足,實體經濟增長乏力,上述“中美關係”便難以為繼了。

當前的經濟危機將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次危機也是我們推動上面講的三大關係轉變的一個很好的時機。其實,好好琢磨一下的話,這三大關係是聯絡在一起的。我剛才是從“中美關係”先講的,其實也可以倒過來先從消費模式來講。如果*的消費模式有所轉變,居民也不再存那麼多錢了,那麼,經濟的發展就將更多地靠消費來推動,*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將得以改變,而出口換來的外匯盈餘增長就可以得到遏制,全球經濟失衡的基礎也將得以改變,*人一邊生產一邊儲蓄,美國人一邊消費一邊借錢的局面就可以逐漸成為歷史。

保羅認為凱恩斯理論的精髓是,他從人的“動物精神”出發來構建他的理論,而這種“動物精神”是指人天然地會對事物的趨勢做樂觀或悲觀的判斷。人在進行決策時,會觀察悲觀或樂觀的人誰收益更高,而他就會據此來調整自己的態度。於是,當更多的人採取悲觀的預期時,悲觀就可能是一個收益更高的態度型別,而這會使一些樂觀的人調整為悲觀。這樣的行為規律是人們面臨資訊不充分的世界時的反應,而且是不理*的做法,其根源在於人對於世界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但也正是這樣的行為導致了經濟繁榮或衰退的週期*波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tw/book/pppo0w.html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