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習題庫

> 閱讀下文,完成第5~7題。沉默是金,人們常說。這話還被寫成大字,鑲在框裡,貼在很多牆壁上。人們用它來告誡自己:...

閱讀下文,完成第5~7題。沉默是金,人們常說。這話還被寫成大字,鑲在框裡,貼在很多牆壁上。人們用它來告誡自己:...

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完成第5~7題。沉默是金,人們常說。這話還被寫成大字,鑲在框裡,貼在很多牆壁上。人們用它來告誡自己:...

閱讀下文,完成第5~7題。

沉默是金,人們常說。這話還被寫成大字,鑲在框裡,貼在很多牆壁上。人們用它來告誡自己:言多必失,少說多做,禍從口出,實幹興邦空談誤國。總之,能閉嘴的時候就閉嘴。但是馬丁·路德·金說:歷史將記取的社會轉變的最大悲劇不是壞人的喧囂,而是好人的沉默。

沉默,這顯然是個非常有趣的話題。我們習慣於關注言說,因為言說總是在推推搡搡試圖擠進我們的視線,但在言說和言說的縫隙之間還有沉默。沉默正如言說,也有不同的光澤、質材、結構、密度,也千折百轉,也驚心動魄。當戀人相擁坐在河邊的晚風中,它幾乎是優美的,但在另一些時候,它可以像一把*子,切割人*暴露其中的血腥。

“房間裡的大象”,在英文裡,意指所有那些觸目驚心地存在卻被明目張膽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實或者感受,用作者澤魯巴威爾的話來說,就是那些“我們知道,但是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該知道”的事。在一個電視相親節目中,嘉賓們七嘴八舌分析某個相親失敗的男人哪句話說錯了、哪個表情不當,卻絕口不談他的職業是廚師或者鞋匠的事實,這時候,電視螢幕裡站著一隻大象。

有些時候,沉默也許是起源於善意和禮貌,比如在臨終親友面前,我們不願意談起他們的病情,比如和一個口吃的人聊天,我們假裝注意不到他的口吃。但是另一些時候,沉默源於怯懦。人們害怕權力,害怕高壓,害怕失去升官發財的機會,害怕失去房子車子,於是沉默成了自我保護的機制。高貴是高貴者的墓誌銘,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另一些時候,人們所恐懼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損失或者肉體上的*傷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類群體孤立。出於對歸屬感的依戀,他們通過沉默來實現溫暖的“合群”。

所以澤魯巴威爾分析道:沉默的人數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難——因為當越來越多的人捲入沉默的漩渦,從這個漩渦中掙脫出來需要的力氣就越大。歷史上的先知,往往命運悲慘。面對第一個站出來大喊“屋子裡有大象”的人,人們往往不會順著他的手指去看有沒有一隻大象,而是怒斥他為什麼吵醒了自己的好覺。甚至,他們會因為那個人的勇氣映照出自己的怯懦而惱羞成怒,你那麼大喊大叫幹什麼?譁眾取寵、愛出風頭、不識時務,神經病。“沉默如癌細胞般*生長”,房間裡的大象就這樣在“合群”的人們的相互擁抱中越長越大。

作者指出,好在隨著大象越長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也隨之加大——因為隨著大象越來越大,掩蓋這隻大象所花費的成本也會越來越高,並且,目擊者的增多也意味著出現“叛徒”的可能*在增大。最終,孩子小聲的一句嘟囔“皇帝沒穿衣服”,就可能使這隻充氣大象迅速地癟下去。                                           (選自劉瑜《沉默不是金》,有刪改)

5. 下列對“房間裡的大象”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房間裡的大象”,指所有顯著的存在著卻被忽略甚至被否定的事實或者感受。

B.“房間裡的大象”,指人們清楚地知道同時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該知道的事情。

C.“房間裡的大象”,相當於電視節目裡那些知道相親失敗者身份但不願言明的嘉賓。

D.“房間裡的大象”,相當於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衣》裡皇帝沒有穿衣服的事實。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

A.文章先概述人們崇尚沉默的做法,然後引述馬丁·路德·金的話,指出沉默的“弊端”,在鮮明的對比之中突出了自己的主張。

B.言說跟人們的關係密切,因而比沉默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是言說與言說之間還有沉默,我們應當加以重視。

C.敢於直言,勇於抗爭,不做沉默者,往往會被視為另類,而保持沉默則可以確保平安,通過對比肯定了沉默所具有的自我保護機制的作用。

D.“目擊者的增多也意味著出現‘叛徒’的可能*在增大”,這裡的“叛徒”是指不願意再以沉默來掩蓋事實真相的人。

7. “馬丁·路德·金說:歷史將記取的社會轉變的最大悲劇不是壞人的喧囂,而是好人的沉默。”你同意這個觀點嗎?談談你的認識。(5分)

答:                                                                        

【回答】

5. C/ “房間裡的大象”是指存在卻被忽略甚至被否定的事實或者感受,是知道但卻知道自己不該知道的事情。而C將“大象”理解為無視事實的人而不是事實本身,是錯誤的。

6. C/ “通過對比肯定了沉默所具有的自我保護機制的作用”判斷錯誤,作者指出沉默是“自我保護的機制”,但對此並未肯定。

7. 觀點一:同意。在馬丁·路德·金看來,好人的一味沉默是社會轉變的最大悲劇或者說是好人的沉默釀成或助推了社會的悲劇。他告誡我們不能凡事沉默,該發聲時必得發聲。因為該發聲時卻保持沉默:一是因為怯懦。擔心自己的呼籲、吶喊、抗爭,會被強權高壓擊得粉碎,而犧牲物質利益,因而選擇沉默來自我保護。也擔心適時發聲,被斥為譁眾取寵,而在精神上被自己的同類群體孤立,因而通過沉默來實現溫暖的“合群”。二是因為放縱私慾、逃避責任,缺乏擔當意識。在沉默者看來,生活的第一要義,就是保護好自己。而忘記了作為一個社會人,對社會、歷史所應承擔的責任。

歷史上的很多悲劇都源自罪惡的集體沉默。為保全自己而選擇沉默,當群體失語時,歷史的悲劇加劇。最後悲劇的魔掌會撕碎那一群想保全自己而沉默的好人。

觀點二:不同意。社會歷史悲劇的成因非常複雜。也許好人呼籲、吶喊、抗爭,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減弱悲劇的形成,但在*或社會的高壓下,一個甚至一群好人,即或犧牲最寶貴的生命,都絕難阻止悲劇的發生。倒是壞人的喧囂,加速了悲劇的形成,促使其擴大、加深,他們才應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在日常生活中,如是隻為了保全自己,凡事沉默,則會在一定程度上放縱邪惡,不利於環境的淨化,不利於社會風氣的改善。大而言之,不利於人類歷史的進步。(5分,言之成理即可)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tw/exercises/2p1q66.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推薦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