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習題庫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周人龍,字雲上,直隸天津人。康熙四*年進士,授山西屯留知縣。興學賑荒,有聲。調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周人龍,字雲上,直隸天津人。康熙四*年進士,授山西屯留知縣。興學賑荒,有聲。調清...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周人龍,字雲上,直隸天津人。康熙四*年進士,授山西屯留知縣。興學賑荒,有聲。調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周人龍,字雲上,直隸天津人。康熙四*年進士,授山西屯留知縣。興學賑荒,有聲。調清源,境內洞渦、蟓峪諸河入汾,常有水患,浚渠築堰,民賴之。歷忻州、直隸州知州,蒲州知府。蒲郡瀕黃河,河水遷徙無常。山、陝兩省民隔河爭地,訟數十年不結。人龍請於大吏①曰:“臨河灘地,當以河為界。河東遷,則山西無地之糧歸陝西;河西遷,則陝西無地之糧歸山西。糧隨地起,不缺徵賦;因地納糧,無累民生。山、陝沿河二千餘里,凡兩省湮沒之地,令地方官照糧查地,按地過糧。除滷鹼者照例提請免徵,其餘水退之地,招令沿河民認糧承種,庶事無偏枯,爭訟可息。”大吏從其議,至今便之。

雍正初,有言丁糧歸地,便於無力之丁,不便於有田之家。人龍駁之,略曰:“有田者,尚以輸納為艱,豈無田者反易?君子平其政,焉得人人而悅之?今不悅者,不過紳衿富戶;而大悅者,乃在煢煢無告之小民。若因其控告而不行,則豪強得志,而窮民終於無告。此議在當日未行則已耳,今行之數年,勢難中止。窮民狃於數年樂利,必不安於一旦變更。且富民少而窮民多,不當以彼易此。”議上,事乃定。以憂去官。

服闋,補湖北安陸。數月,擢*西督糧道,未行*水決鍾祥三官廟堤天門沙溝垸招集鄰縣民諭以利害同築御。踴躍荷畚鍤至者數萬人,親冒風雨,率以施工。或勸其“已遷官,何自苦”,人龍曰:“助夫由我招至,我去即散矣。伏汛一至,民何以堪?”閱兩月工成,安陸人屍②祝之。*西漕糧徵運素多弊,嚴立規條,宿蠹一清。乾隆十年,乞病歸,卒。

(《清史稿·卷四十四》)

(註釋)①大吏:高階官員統稱。②尸祝:古代祭祀時的主祭人,引申為感激、崇敬。

1.對下列各句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浚渠築堰,民賴之。    賴:依靠

B.招令沿河民認糧承種    承:承受

C.若因其控告而不行        行:執行

D.窮民狃於數年樂利        樂:樂享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人龍請於大吏曰        月出於東山之上

B.大吏從其議,至今便之    吾其還也

C.豈無田者反易            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D.以憂去官                不賂者以賂者喪

3.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授、擢,都含有古代封建*對官員的提拔、升職之意。

B.知府,總領各屬縣,職責是考核屬吏,治理百姓,徵收賦稅等。

C.服,為哀悼死者而穿的一種服裝,古代用本*的粗布或麻布做成。

D.漕糧,我國封建時代通過河、海由東南地區漕運至京師的稅糧。

4.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未行*水決/鍾祥三官廟堤/天門沙溝垸/招集鄰縣/民諭以利害/同築御

B.未行*水/決鍾祥三官廟堤/天門沙溝垸/招集鄰縣民/諭以利害同/築御

C.未行/*水決/鍾祥三官廟堤/天門沙溝垸/招集鄰縣/民諭/以利害同築御

D.未行/*水決鍾祥三官廟堤/天門沙溝垸/招集鄰縣民/諭以利害/同築御

5.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周人龍有理政之才,三言兩語就把山、陝兩省百姓數十年隔河爭地的事給釐清了。

B.雍正初年,有人想把按人頭納糧法改為按照土地納糧,周人龍駁斥了這種想法。

C.周人龍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也謀其政,安陸發生水患時他雖調任,依然率民治水。

D.周人龍歷任三朝為官,他既能提出富有遠見的卓識,又能親赴一線,與百姓一起勞作。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糧隨地起,不缺徵賦;因地納糧,無累民生。

(2)而大悅者,乃在煢煢無告之小民。

(3)踴躍荷畚鍤至者數萬人,親冒風雨,率以施工。

【回答】

1.B

2.D

3.A

4.D

5.B

6.(1)糧食隨著土地起徵,就不會缺少徵收的稅賦;按照土地交納稅糧,不會累贅百姓的生活。

(2)可是非常歡喜的,卻在孤單而無處可告的小民百姓一方。

(3)踴躍地扛著畚鍤而到的有幾萬百姓,(周人龍)親自冒著風雨,率領百姓來修築工事。

【分析】

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實詞的理解,重在平時積累,但也不能死記硬背,記憶時要結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對課文註釋中有明確註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B項理解錯誤,承:承擔。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的能力。在解釋詞義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大學聯考一般是課外文言文閱讀,可以聯絡課文中學過的有關語句中該詞的用法來推斷詞義。A項,於:①向,介詞;②從,介詞。B.其:①他的,代詞;②還是,副詞。C項,者:①……的人,代詞;②……的情況,代詞。D項,以:都是因為,介詞。故選D。

3.本題考查文化常識的理解識記能力。文化常識的積累有助於解讀文言文,文化常識一般包括官職、宗教禮儀、服飾、年齡稱謂、有特殊意義的專有名詞等,學習過程中注意準確積累。A項,解說錯誤,授,是給予或任命官職,無提拔之意。故選A。

4.此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此類題要求學生正確理解相關語句,在語意把握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標誌,如作主語、賓語的名詞、代詞,句首發語詞,句末語氣詞,句間連詞以及並列、排比結構等。並且能通過選項的比對,排除錯項,選定正確項。 句中,未行,指受提拔還未赴任,應斷開,排除A、B。“*水決……堤 ”後應斷開,“天門沙溝垸”是完整的地名,應斷開,“招集鄰縣民”指召集鄰近縣的百姓,中間不應斷開,排除C。“諭以利害,同築御”意思是:把利害明示給他們,並與他們一同修築防禦水患的工事。故選D。

5.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鑑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B項,“想把……”錯,把文意理解顛倒了,現實是已經這樣做了。故選B。

6.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在此基礎上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檢視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同時注意字字落實。翻譯後的句子要通順,不能出現病句。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有:(1)起,起徵;因,按照;累,累贅,拖累。(2)乃,卻;煢煢,孤單。(3)荷,扛著;主語省略。

【點睛】

參考譯文:

周人龍,字雲上,是直隸州天津人。在康熙四*年中進士,被任命為山西屯留知縣。他興辦學堂賑濟荒民,留有好的名聲。後調任清源任職,清源境內有洞渦、嶑峪諸河匯入汾河,常發生水患,周人龍就疏浚渠道,修築堤堰,老百姓就依靠這些水利設施生存。後歷任忻州、直隸州的知州和蒲州的知府。蒲州郡瀕臨黃河,黃河水道遷徙無常。山西、陝西兩省的百姓隔河爭地情況突出,訴訟數十年不能結案。周人龍向上級官員請示說:“臨近河道的灘地,應當以河道為界。河道向東遷移,那麼山西沒有土地可徵的稅糧就歸陝西人繳納;河道向西遷移,那麼陝西沒有土地可徵的稅糧就歸山西人繳納。稅糧隨著土地起徵,就不會缺少徵收的稅賦;按照土地繳納稅糧,就不會累贅百姓的生活。山西、陝西兩省沿河交界線有二千多裡,凡兩省湮沒的土地,則責令地方官按照稅糧任務去查考土地,在按照土地衡量稅糧任務。除去滷鹼土地照例提請免徵之外,其餘的水退之地,要招令沿河百姓可按照認領的稅糧份額去承擔種植任務,眾多的事務沒有偏枯,爭訟就可以平息。”上級官員聽從他的計議,至今官民從中得到方便。

雍正初年,有人說按照人丁繳納稅糧歸為按土地計量稅糧,這樣便於沒有勞動力的人家,不便於有田產之人家。周人龍駁之,大致說:“有田產的人家,尚且認為輸納稅糧是艱難的事,難道沒有田地的人家反而更容易繳納嗎?君子要公平的處理朝廷的政務,哪得人人都歡喜呢?現在不高興的,不過是些地方紳士、富戶;可是非常歡喜的,卻在孤單而無處可告的小民百姓一方。如果因為紳士、富戶控告了就不執行,那麼豪強得志,可是窮苦的百姓最終會無處可告。這種看法在當時未執行就罷了,現在已經執行了數年,情勢難以中止。窮苦的百姓習慣於數年來樂享其利,對於一旦變更一定不會安心。況且富民少而窮民多,不應當以彼易此。”議論的奏章呈上給皇上,這事才最後定下。周人龍後來因為親人離世而辭去官職。

喪服期滿,補任湖北安陸知府。過了數月,他又被提拔為*西督糧道,還沒有前去赴任,*水衝決了安陸鍾祥三官廟附近的大堤和天門沙溝堤壩。周人龍馬上招集鄰近縣的百姓,把利害明示給他們,並與他們一同修築防禦水患的工事。踴躍地扛著畚鍤而到的有幾萬百姓,(周人龍)親自冒著風雨,率領百姓來修築工事。有人規勸他“已調任官職,為何自找苦吃”,周人龍說:“幫助築堤的人是由我招集來的,我要是離開人們就會立即散去。伏期水汛一至,百姓怎麼忍受?”經過兩個月工事完成,安陸人很感激他。*西漕糧的徵運素來多有弊端,他到任後嚴立規條,積久的弊政全部理清。乾隆十年,他因病乞求歸家休養,不久就病逝了。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tw/exercises/8dy4gj.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