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①。忧愁不能寐②,揽衣起徘徊③。客...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①。忧愁不能寐②,揽衣起徘徊③。客...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①。忧愁不能寐②,揽衣起徘徊③。客...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①。

忧愁不能寐②,揽衣起徘徊③。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④。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⑤,泪下沾衣裳。

【注释】①罗床帏:罗帐。 ②寐:入睡。 ③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 ④旋归;回归,归家。旋,转。 ⑤引领:伸颈,“抬头远望”的意思。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两句,描写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景象,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两句,塑造了一位夜不能寐、披衣徘徊的人物形象,“忧愁”一词点出了其不能寐的原因。

C.“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两句意思是说,在外的日子虽然物质生活优裕,但精神生活却不如家中那样让人舒心。

D.“出户”“引领”“还入房”几个动词,通过对几个具体动作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内心难以平复的相思之愁。

E. 通观全诗,诗人巧妙地通过由意识而诱发的行动来表现人物心理,把人物心理和情感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抒情含蓄蕴藉。

2.对诗中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游子,有人认为是思妇。你怎么看?请说说你的观点,并分点列出你的理由。

【回答】

1.CE

2.参考一:主人公是游子。理由:①开头四句写游子因月光穿户而思乡难眠,起身披衣在室内徘徊。②五、六两句写游子的心理独白:在外的日子再好,也不如回到家中。③最后四句写游子忧愁无可诉,徘徊于室内外,遥望故乡,泪落沾襟。

参考二:主人公是思妇。理由:①开头四句写明月映照闺中罗帐,使思妇难以入眠,起身披衣在室内徘徊。②五、六两句写思妇抱怨丈夫久出不归:在外的日子再好,有回到家中那样好吗?③最后四句写思妇忧愁无可诉,徘徊于室内外,遥望远方,泪落沾襟。

【解析】

1.试题分析:C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缺乏文本支撑。“客行”既有“乐”,却又说“不如早旋归”,是因为实际上他乡作客,无乐而言。E项,“抒情含蓄蕴藉”错,总体来讲,本诗的心理刻画不直白,但抒情还是比较直接的。

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分析了诗歌意境,B项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C项分析诗歌的情感,D项重点分析诗歌塑造人物的手法和人物的心理;E项总体鉴赏全诗的艺术特点。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

2.试题分析:该篇诗歌突出表现了细致的心理描写手法,而关于该诗的主题,历来有两种解读:一说该诗通过皎皎明月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一说该诗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时可答诗中的主人公是“游子”,也可答诗中的主人公是“思妇”,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自己的观点。注意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愁思是由皎皎明月引起,银*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两句诗刻划出主人公想归而不得归无可奈何的心情。“出户独彷徨”半夜三更,独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愁思当告谁?”正是这种“独”、这种“彷徨”的具体感受了。诗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云树引领而望,可是又不可能获得“可以当归”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内去。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

知识点:

题型:诗歌鉴赏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exercises/8d234z.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