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建威参*,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①,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具,于半道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②;既至,欣然便共饮酌。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改编自《晋书·陶潜传》)

【①秫谷:黍米,可酿酒。②舁篮舆:交替抬轿。】

1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善属文      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既绝州郡觐谒    觐:拜见。

C.未尝有所造诣    造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水平。

D.亦时相赡        赡:供给。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B.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C.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D.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后又撰写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他曾做过州祭酒、州主簿、镇参*、建威参*、著作郎等官,但终于不能忍受为官的束缚,辞官回家。

C.陶潜清高不群。他起初不愿意同*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自任率*。他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所学课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回答】

11.C

12.C

13.B

14.

(1) 王弘在元熙年间到*州做刺史,对陶潜甚为敬仰,后来亲自登门拜访。

(2) 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3) 这就是求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且慎重取*的原因。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C项,“未尝有所造诣”,根据后文“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可以知道前文说的是陶渊明没有去过除此之外的地方,故“造诣”应解释为“拜访;去……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比如本题的C项,根据后文“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可以知道前文说的是陶渊明没有去过除此之外的地方,故“造诣”应解释为“拜访;去……的地方”。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的大意是:向来简慢贵人,不私下巴结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动词进行断句,比如“上官”“郡”“督邮”“县”“吏”“潜”“五斗米”,动词“事”“遣”“白”“见”“曰”“折”。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如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动词进行断句,比如“上官”“郡”“督邮”“县”“吏”“潜”“五斗米”,动词“事”“遣”“白”“见”“曰”“折”。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他曾做过州祭酒、州主簿、镇参*、建威参*、著作郎等官”说法错误,选项对应的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和第三段“顷之,征著作郎,不就”,可以推断出“州主簿”、“著作郎”陶潜未就职。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本题B选项对应的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和第三段“顷之,征著作郎,不就”,可以推断出“州主簿”、“著作郎”陶潜未就职

14.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钦迟”是敬仰之意;“造”是拜访之意。第二句中,“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第三句中,“所以”,……的原因;“学者”,古今异义词,求学的人。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刺史”“王弘”“元熙中” 州”“死生”“彭殇”“学者”。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刺史”“王弘”“元熙中” 州”“死生”“彭殇”“学者”。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exercises/932qdn.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