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我们现在讲的“丝绸之路”,不是一般的道路,也不是一般的交通线,是有它特定的概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我们现在讲的“丝绸之路”,不是一般的道路,也不是一般的交通线,是有它特定的概念...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我们现在讲的“丝绸之路”,不是一般的道路,也不是一般的交通线,是有它特定的概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我们现在讲的“丝绸之路”,不是一般的道路,也不是一般的交通线,是有它特定的概念。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他在19世纪60年代到中亚、*西部一带进行地理考察,持续3年多时间考察过程中也参考了*的历史记载。回去以后,他在他的研究成果中提出,在公元前2世纪,存在着一条从洛阳、长安到中亚撒马尔罕的商道,这是一条从*输出丝绸到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的道路。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运送的物流是丝绸,所以他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因此,*的《二十四史》《四库全书》或者1870年以前世界其他有关*的书上,是找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说法的。

我们有很多*据*,这条路本身早已存在。比如,在商朝的妇好墓中发现了一些玉器,经鉴定是和田玉、昆仑玉。它能葬在商朝的墓葬里面,说明商朝就有这条路了。三千多年前,有人把玉石运到今天的河南,没有道路怎么行呢?另一方面,今天的新疆,历史上不仅有来自中原对它的影响,也有来自西方的影响。比如在新疆发现的古尸,一看就是白种人,有的肯定是来自欧洲的,这也是一种交流。所以,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中亚这个地方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节点上。无论是古人利用天然的道路,还是他们自己开辟的路,道路本身已经存在。

李希霍*谈到的“公元前2世纪”,就是指西汉的张骞通西域。但是张骞通西域并不是为了物资的交流,而是出于*和*事目的。在此之前,匈奴对汉朝曾经造成巨大的威胁。西汉开国的时候,匈奴甚至可以威胁到西汉的首都长安。随着汉朝实力的恢复,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候,汉朝终于有能力对匈奴发动全面反击。但是,匈奴以骑兵为主,机动*强,汉朝需要防守从辽东到黄河西面的漫长边境,往往顾此失彼。所以,汉武帝就想联络大夏,让大夏从西面进攻匈奴,汉朝在东面,两路夹击来打败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代表汉朝出使西域,张骞应募。一离开汉朝的控制区,张骞就被匈奴人扣留了十年。但是张骞始终没有忘记他的使命。抓住机会逃脱了,他不是逃回汉朝,而是继续他的使命,到了大夏。但因为大夏国王过得很舒服,不愿意再与匈奴作战了,所以《史记》里面描述张骞的使命“不得要领”。张骞回来路上又被匈奴扣留。这次他很快逃脱,回到了汉朝。尽管他没有完成汉武帝给他的使命,但是他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又引起汉武帝巨大的兴趣。那时,*事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汉朝已经击败了匈奴,通向西域的大门已经打开,河西走廊已在汉朝的控制之下,从长安出发走河西走廊可以直接走到西域。所以,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浩浩荡荡几百人,带了很多副手,并携带了大量的礼品。汉武帝认为,他是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所以要吸引西域各国到中原来,就需要带很多礼品,其中就包括大量的丝绸。张骞和副使们的出使,使大批中亚国家和当地的民族都体会到了丝绸的美丽,又通过商人扩大了丝绸对中亚、西亚的贸易。所以,李希霍*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选自葛剑雄《丝绸之路历史回眸》,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这一特定概念,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经过三年多的实地考察,并参考了*历史记载得出的研究成果。

B.“丝绸之路”指公元前2世纪存在于从洛阳、长安到中亚撒马尔罕的一条商道,因其运送的主要物流是丝绸,故有此名。

C.“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因此,不见于*古代史书,以及此前的世界其他有关*的书上。

D.作为一条道路,“丝绸之路”早在商朝就已存在,它本是为了把玉石运到今天的河南。这从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到印*。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汉初年,匈奴曾对汉朝造成巨大威胁,甚至威胁到都城长安,但此时汉朝还没有实力对匈奴发动全面反击。

B.尽管“丝绸之路”是张骞最早发现的,但他首次出使西域却出于*、*事目的,即联合大夏东西夹击匈奴。

C.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被匈奴扣留了十年,其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他最终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

D.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样带有*目的,即吸引西域各国到中原来,以彰显汉武帝是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朝的妇好墓中发现的玉器、新疆发现的白种人古尸,这些都*了“丝绸之路”本身早已存在。

B.今天的新疆,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节点上。历史上不仅受到中原的影响,也受到西方的影响。

C.等到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时,汉朝已经击败了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打通了从长安到西域的道路。

D.张骞等人的出使令中亚国家第一次认识丝绸,并促进了丝绸的贸易,催生了“丝绸之路”的名称。

【回答】

4.D

5.B

6.D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是对文本内容的考查,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丝绸之路’……“本是为了把玉石运到今天的河南”在原文中缺乏依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比如本题中D带入原文,是错误的。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区间在文章第三节,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 项中“‘丝绸之路’是张骞最早发现的”在原文中缺乏根据。A见第3段;C见第3段;D见第3段末。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题中的B项就是无中生有。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D “令中亚国家第一次认识丝绸”的说法缺乏根据。原文为“使大批中亚国家和当地的民族都体会到了丝绸的美丽”。A见第2段;B见第2段末;C见第3段末。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选项。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题型:选择题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exercises/dn10qz.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