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关于曾国藩的百科

曾国藩经典语录
  • 曾国藩经典语录

  •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晚清重臣,湘*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事家、理学家、*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
  • 20211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械所是近代*人最早创办的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1899年晚清状元张謇在“设厂...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晚清著名*家、*事家和理学名家曾国藩被誉为“中兴名...
洋务派在*的代表人物是  A、曾国藩       B、奕            C、张之洞         ...
8.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曾国藩——从“中人”到“完人”的追求(节选)湘乡流传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偷在房...
阅读下列有关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参与洋务运动的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
 “在所有19世纪的**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
从下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洋务运动(  )时间(年)创办人企业类型1861曾国藩安庆内*械所*事工业1865...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
  •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

  • 分为:修身与养*,教子与持家,交友与处世,用人与理财,治*与为政五部分。《曾国藩家书(传忠书局刻本)》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他在清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这部家书包罗万象,充分体现了曾国藩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让他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 15335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曾国藩﹣﹣从“中人”到“完人”的追求(节选)湘乡流传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偷在房梁上...
洋务派在*的代表是()A、奕          B、曾国藩          C、李鸿章         ...
曾国藩造句怎么写
  • 曾国藩造句怎么写

  • 曾国藩的意思:清末洋务派和湘*首领。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双峰)人。曾任内*学士。1853年初在湖南督办团练,创建湘*。率兵*太平*。后历任两*总督、钦差大臣,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务,成为第一个被清廷授予大权的*。1865年攻陷天京(今南京)后,又北上进剿捻*。任直隶总督时,残民...
  • 32538
把下列人物的序号填入右边相应内容前面的括号里。   A.曾国藩                        ...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曾国藩的领导力:并非权谋,而是理念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是“权谋”的形象。事实上,在朝...
39.    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
(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
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了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写到:“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
近代“变局”一词出现于鸦片战争后,如1856年薛福成上书曾国藩时说:“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此后朝野上...
有人认为:曾国藩是事业功名和持家教子的成功典范,下列活动与他有关的是①创办福州船政局   ②创办湘*   ③创...
六、写作(60分)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曾国藩曾被人诬陷坐了大狱。坐...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经典语录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经典语录

  • 作为一本研究曾国藩的专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不仅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时也揭露了曾国藩诸多不为人知的方面:一生遭遇过的五次重大挫折;与左宗棠的纠结和情谊;一生收入与支出;如何看待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张宏杰笔下的曾国藩更具体温。同时,《曾国藩的正面...
  • 22334
8.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曾国藩——从“中人”到“完人”的追求(节选)湘乡流传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偷在房梁上...
清末毅然退出官场走上“实业救国”之路的状元实业家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
曾国藩家书造句怎么写
  • 曾国藩家书造句怎么写

  • 事后,曾国藩“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从读书、做人、理家三大方面体现了曾氏家训思想。《曾国藩家书》所阐述的上述观点,体现了湘乡派的创作主张。《曾国藩家书》“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 20554
洋务派在*的代表人物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