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關於始知的百科

後人寫詩“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讚揚李*的功勞勝過大禹,這是因爲李*A.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      ...
11.1918年孫中山著《孫文學說》指出:“始知徒致國家富強、民權發達如歐洲列強者,猶未能登斯民於極樂之鄉也。...
後人寫詩“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讚揚李*的功勞勝過大禹治水,這是因爲李*A.發明瞭望、聞、問、切“四診法”...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讚揚的是A.李*修築都*堰                   B.大禹治水三過家...
在百日維新期間,譚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願者皆虛,一無可冀(期望)。慨念橫目,徒具深悲。平時所學,至此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
  •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

  • 問題詳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__________________。(袁宏道《滿井遊記》)【回答】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知識點:詩題型:填空題...
  • 27796
 根據課文默寫古詩文。(10分)⑴斯是陋室,□□□□。(劉禹錫《陋室銘》)(1分)⑵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
成書於5世紀的《洛陽伽藍記》記載:“自晉宋以來,視洛陽爲荒土……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
成書於5世紀的《洛陽伽藍記》記載:“自晉宋以來,視洛陽爲荒土。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3)始知郊田之外...
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譯文:(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譯...
27.孫中山說:“倫敦脫險後,則暫留歐洲……兩年之中,所見所聞,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國家富強,民權發達如歐洲列強...
後人寫詩“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讚揚李*的功勞勝過大禹治水,這是因爲李* A、發明瞭望、聞、問、切“四診法...
後人稱讚李*說“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是因爲他(  )A.興修水利,使關中地區成爲千里沃野B.修築都*堰,消...
材料一:“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疏三*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呂氏春秋》   材料二:始知李太守,...
已知圓始終被直線平分,則的值爲(   )A.          B.            C.       ...
《日知錄·正始》經典語錄
  • 《日知錄·正始》經典語錄

  • 12家首都主流媒體聯訣合編58個國計民生話題趨勢展望300多位代表、委員、專家學者爲“十二五”出謀劃策100多家精英傳媒跟蹤觀察重磅打造2011年*“白皮書”“十二五”期間最給力的參政議政工具書【系列介紹】每年的“*”成爲大衆的焦點,而對有關議案提案的追蹤更成爲熱點,爲...
  • 17144
知是行之始造句怎麼寫
  • 知是行之始造句怎麼寫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陽明知是行的主義,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6332
古代學問大家韓愈說:“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下列屬於孟子主張的是(  )A.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
見始知終的意思及解釋
  • 見始知終的意思及解釋

  • 【見始知終的拼音】:jiànshǐzhīzhōng【見始知終的近義詞】:見微知著【見始知終的反義詞】:【見始知終的意思】:謂看見事物的開始階段就能預見到它的最終結果。【見始知終出處】:漢·袁康《越絕書·越絕德序外傳》:“故聖人見微知著,睹始知終。”【成語接龍】:【見始知...
  • 12522
6.古代某學者主張“真知即所以爲行,不行不足爲知”,“知是行的主義,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此...
睹始知終的意思及解釋
  • 睹始知終的意思及解釋

  • 【睹始知終的拼音】:dǔshǐzhīzhōng【睹始知終的近義詞】:見微知著【睹始知終的反義詞】:因禍得福【睹始知終的意思】:謂看見事物的開始階段就預見到它的最終結果。【睹始知終出處】:漢·袁康《越絕書·德序外傳記》:“故聖人見微知著,睹始知終。”【成語接龍】:【睹始...
  • 19556
始祖鳥的大小和烏鴉差不多,下圖爲始祖鳥化石,從化石分析可知:(1)始祖鳥的身體被覆        ;具有和鳥翅...
一開始就知道造句怎麼寫
  • 一開始就知道造句怎麼寫

  • 我一開始就知道那是不合算的。他從一開始就知道,她將會嫁給他。因此,她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什麼。*,是一開始就知道不會有結果;甜,是明知道沒結果也躍躍欲試。有些人,有些事,一開始就知道,就明白,卻一開始就決定了不去承認,永遠不會。我從一開始就知道了,我們之間的距離就像故事的...
  • 27473
*舊*主義開始於鴉片戰爭,你知道*新*主義*開始的標誌是?( )A.*亥*     B.新文化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