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習題庫

>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19分)《〈金石錄〉後序》李清照餘建中*巳,始歸趙氏。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19分)《〈金石錄〉後序》李清照餘建中*巳,始歸趙氏。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19分)《〈金石錄〉後序》李清照餘建中*巳,始歸趙氏。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19分)

《〈金石錄〉後序》

李清照

餘建中*巳,始歸趙氏。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作禮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後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練,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將,漸益堆積。丞相居*,親舊或在館*,多有亡詩逸史、魯壁汲冢所未見之書。遂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後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三代奇器,亦復脱衣市易。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當時雖貴家子弟,求二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

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餘*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志窮而不屈。餘*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採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與書史百家,字不刓(wán損失)缺,本不訛謬者,輒市之,儲作副本。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於是几案羅列,枕蓆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馬之上。……

嗚呼,餘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後世好古博雅者之戒雲。紹興二年、玄黓歲壯月朔*寅,易安室題。            

——選自呂無黨抄本《金石錄》,參校李文《漱玉集》(有刪節)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始歸趙氏               歸:嫁

B.亦復脱衣市易           市:購買

C.餘*不耐               耐:忍耐

D.人亡弓,人得之         得:為……得意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以為凡是州之志山水有異態者  

B.計無所出而還之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C.竭其俸入,以事鉛槧        不賂者以賂者喪

D.憂患得失,何其多也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因有親朋故友在收藏圖書,編修國史的部門任職,李清照和趙明誠夫婦能接觸到許多散軼的珍貴圖書。

B.李清照夫婦家庭雖寒貧,但是如果遇到名人的書畫或者古董,往往都會買下來,用衣服包裹拿回家賞玩。

C.李清照記憶力非常出眾,經常以此和丈夫比試來決定喝茶先後。

D.作者在三十四年中,經歷了無數打擊,其間悲痛可想而知,但作者卻能平常心看待,着實不易!

17.用“/”給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3分)

餘*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採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

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1)後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練,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4分)

譯文:                                                                  

(2)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後世好古博雅者之戒雲。(3分)

譯文:                                                                   

【回答】

【*】

14.D

15.A

16.B

17.餘*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採/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

18.(1)後二年,明誠出仕做官,便立下即使節衣縮食,也要遊遍遼遠的地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蒐集起來的志願。(2)因此我以區區之心記述這本書的始末,也想為後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點鑑戒。

【解析】

14.

試題分析:在文言文閲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猜測出詞義,即文言猜讀法。從原文上下句“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大意“然而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這是人間的常理·有人丟了弓,總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計較”可知,得:得到。所以選D。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5.

試題分析:此類文言虛詞題,一般要結合具體語境,去判定某一虛詞的具體用法和意義。A兩個“之”均為結構助詞,的/的;B兩個“而”分別為表承接/錶轉折;C兩個“以”分別為表目的/原因;D兩個“其”分別為,多麼/代詞。所以選A。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6.

試題分析: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着選項回到原文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B項“用衣服包裹拿回家賞玩”與原文不符,在文中無依據。所以選B。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7.

試題分析: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逐步縮小範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藉和語境(上下文)的關係,作出相應調整1.找文言虛詞如如“其、爾、若、夫、且夫、蓋、然則、是故、然而、猶且、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歟、焉、哉、乎”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於、為、而、則”等連詞常常用在句中; 2.察對話:如 “曰”“雲”等;3. 據修辭:如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覆等;4. 辨句式:如固定結構 “…者,…也”;5.表示判斷關係的詞,如“為、乃、即、則”。6. 藉助名詞、代詞的位置。名詞常作主語和賓語。找名詞做主語的,如人名、稱謂、地名等。7.表時間的詞語等等。8.一些經常放在句首的如 “必、皆”等。9. 斷文句通過找謂賓。此題要注意對稱句“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和名詞“衣”、常放在句首的“始”。

考點:能為文言文斷句。能力層級為運用E級

18.

試題分析: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文中某些關鍵*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窮、絕、盡、志、以、戒。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我才嫁給趙氏。當時先父在做禮部員外郎,丞相公公在做禮部侍郎,我夫明誠年方二十一歲,正在太學做學生。趙、李兩家本是寒族,向來清貧儉樸。每月初一、十五,明誠都請假出去,把衣服押在當鋪裏,取五百銅錢,走進大相國寺,購買碑文和果實。回到家中,我們面對面地坐着,一邊展玩碑文,一邊咀嚼果實,自己覺得很像遠古時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樣自由和快樂。後二年,明誠出仕做官,便立下即使節衣縮食,也要遊遍遼遠的地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蒐集起來的志願。日積月累,資料越積越多。丞相在*工作,親戚故舊中也有人在祕書省的,常常有《詩經》以外的佚詩、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從魯國孔子舊壁中、汲郡魏安釐王墓中發掘出來的古文經傳和竹簡文字,於是就盡力抄寫,漸漸感到趣味無窮,以至欲罷不能。後來偶爾看到古今名人的書畫和夏、商、週三代的奇器,也還是脱下衣服把它買下來。曾記得崇寧年間,有一個人拿來一幅南唐徐熙所畫的《牡丹圖》,要二十萬錢才肯賣。當時就是貴家子弟,要籌備二十萬銅錢,談何容易啊!我們把它留了兩夜,終於因為想不出法子而還給了他。我們夫婦倆為此惋惜悵惘了好幾天。

後來我們回青州故鄉閒居了十年。仰有所取,俯有所入,衣食有了富裕。明誠又接連做了萊州和淄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來,從事書籍的刻寫。每得一本,我們就一起校勘,整理成集,題上書名。得到書畫和彝、鼎等古代酒器,也摩挲把玩或攤開來欣賞,指摘上面的毛病。每晚以燒完一枝蠟燭為準。因此所收藏的古籍,都能做到紙札精緻,字畫完整,超過許多收藏家。我天*博聞強記,每次吃完飯,和明誠坐在歸來堂上烹茶,指着堆積的書史,説某一典故出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猜中與否決定勝負,作為飲茶的先後。猜中了,便舉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懷中,起來時反而飲不到一口。甘心在這個環境中過一輩子了!所以我們雖處於憂患貧窮之中,而胸中的志願從沒有屈服過。收書的任務既已完成,就在歸來堂中建起書庫,把大櫥編上了*乙*丁的號碼,中間放上書冊。如需講讀,就拿來鑰匙開櫥,在簿子上登記,然後取出所要的書籍。我有時把書籍損壞或弄髒了一點,他定要給以批評,並責令揩完塗改,不再象過去那樣平易和藹了。收藏書籍本為尋求適意,如今反而弄得一場不愉快。我*子實在忍耐不住,就想辦法不吃第二道葷菜,不穿第二件繡有文采的衣裳,頭上沒有明珠翡翠的首飾,室內沒有鍍金刺繡的傢俱。遇到諸子百家的書籍,只要字不殘缺、版本不假的,就馬上買下,儲存起來作為副本。向來家傳的《周易》和《左傳》,原有兩個版本源流,文字最為完備。於是羅列在几案上,堆積在枕蓆間,我們意會心謀,目往神授,這種樂趣遠遠超過聲**馬之上。唉,陸機二十作《文賦》,我在比他小兩歲的時候娘到趙家; 蘧瑗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歲之非,現在我己比他大兩歲:在這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啊,然而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這是人間的常理·有人丟了弓,總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計較。因此我以區區之心記述這本書的始末,也想為後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點鑑戒。紹興二年,太歲在壬,八月初一*宙,易安室題。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hk/exercises/5jw4de.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