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習題庫

>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風沙常起,將遷都洛陽;恐羣臣不從,乃議大舉伐齊,欲以...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風沙常起,將遷都洛陽;恐羣臣不從,乃議大舉伐齊,欲以...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風沙常起,將遷都洛陽;恐羣臣不從,乃議大舉伐齊,欲以...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風沙常起,將遷都洛陽;恐羣臣不從,乃議大舉伐齊,欲以脅眾。使太常卿王諶筮之,遇《革》,帝曰:“‘湯、武*,應乎天而順乎人。’吉孰大焉!”羣臣莫敢言。尚書任城王澄曰:“陛下奕葉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師以徵未服,而得湯、武*之象,未為全吉也。”帝厲聲曰:“繇雲:‘大人虎變’,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龍興已久,何得今乃虎變!”帝作*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眾邪!”澄曰:“社稷雖為陛下之有,臣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傷!”

既還宮,召澄入見,逆謂之曰:“曏者《革卦》,今當更與卿論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競言,沮我大計,故以聲*怖文武耳。想識朕意。”因屏人謂澄曰:“今日之舉,誠為不易。但國家興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將移風易俗,其道誠難,朕欲因此遷宅中原,卿以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經略四海,此周、漢所以興隆也。”帝曰:“北人習常戀故,必將驚擾,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斷自聖心,彼亦何所能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戌,命作河橋,欲以濟師。祕書監盧淵上表,以為:“前代承平之主,未嘗親御六*,決勝行陳之間;豈非勝之不足為武,不勝有虧威望乎!昔魏武以弊卒一萬破袁紹,謝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勝負之變,決於須臾,不在眾寡也。”詔報曰:“承平之主,所以不親戎事,或以同軌無敵,或以懦劣偷安。今謂之同軌則未然,比之懦劣則可恥,必若王者不當親戎,則先王制革輅,何所施也?魏武之勝,蓋由仗順;苻氏之敗,亦由失政;豈寡必能勝眾,弱必能制強邪!”丁未,魏主講武,命尚書李衝典武選。

(選自《資治通鑑》,有刪改)

1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帝久之乃解              解:消除,平息    B. 逆謂之曰                逆:違背

C. 因屏人                  屏:使……退下    D. 命尚書李衝典武選        典:主管

14.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部直接表明魏主遷都洛陽決心的一組是(3分)

①乃議大舉伐齊,欲以脅眾         ②羣臣莫敢言

③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眾邪     ④各言其志,夫亦何傷

⑤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⑥任城,吾之子房也

A. ①②③    B. ③④⑥    C. ②⑤⑥   D. ①③⑤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魏主與羣臣對卦象是否吉利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其實質是因為對大舉伐齊存在分歧。

B. 魏主私下裏向任城王徵求意見,態度謙遜。魏主稱任城王為子房的意思是誇讚他聰明能幹,超出眾人。

C. 本文通過語言、神態描寫,塑造了一位鋭意改革、深謀遠慮的君王形象。在同羣臣的爭辯中,也體現了魏主富有心計、善用謀略的特點。

D. 魏主在談論親自參與*事的理由時,先分析承平之主不參與*事的原因,再聯繫現實,談及應該參與*事的理由,最後對比感歎,強調寡不一定勝多的道理。語句工整,富有説服力。

16.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恐羣臣不從,乃議大舉伐齊,欲以脅眾。(3分)

(2)明堂之忿,恐人人競言,沮我大計,故以聲*怖文武耳。(3分)

(3)陛下欲宅中土,以經略四海,此周、漢之所以興隆也。(3分)

【回答】

13.B

14.D

15.B

16.

(1)他擔心文武百官不聽從,於是提議大規模進攻南齊,打算以這種名義脅迫大家。

(2)朝堂上我發怒,是擔心大家爭着發言,阻撓我的大計,所以我用嚴厲的聲*嚇唬那些文武官員罷了。

(3)陛下想遷都(遷宅)中原,來經營治理天下,這是周、漢兩朝能夠興盛的原因。

【解析】

13.

試題分析:逆:迎接。逆,迎也。關東曰逆,關西曰迎。(東漢·許慎《説文》)。答題時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中結合具體語境和上下文來理解,通則對,不通則錯。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徵推斷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等。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4.

試題分析:做這類的題,先要看是不是本人所做的事,然後再看這個事是不是能反映“信息點”。還要注意審清題目,看清是“直接表明(間接表明的不能選)”還是“表明(間接表明的也能選)”。②表現的是羣臣不敢反對,側面寫魏主的氣勢逼人,④表現的是魏主為自己開脱,跟任城王拓跋澄和解,⑥表現的是魏主對任城王拓跋澄的讚揚。①③⑤均能直接表明魏主遷都洛陽決心。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15.

試題分析:“魏主稱任城王為子房的意思是誇讚他聰明能幹,超出眾人”錯,誇任城王拓跋澄為子房,是誇獎他識大體,顧大局,能夠很好地輔佐君王。此類題目命題方向主要是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抓住這幾方面仔細對讀原文找到錯誤,應該很簡單。設題“雷區”有:曲解文意(錯解關鍵詞)、無中生有(文中無此信息)、張冠李戴(寫錯做事者)、移花接木(不同時、地等做的事攪亂混編)、以偏概全(一點缺點,全盤否定)、言過其實(過高褒揚或貶低)等。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6.

試題分析:本題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句、省略句等)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的詞語、借代的詞語外),然後再整體翻譯,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語句通暢。關鍵字:“沮”譯為“阻撓”;“怖”,使動用法,“使……恐怖”,意譯為“嚇唬”;“文武”譯為“文武官員”。“宅”,意動,“以……為宅”,意譯為“遷都”;“以”,目的連詞,譯為“來”;“遺”譯為“贈送”。句式:“欲以脅眾”,省略句,省略了介詞賓語,應為“欲以(之)脅眾”。“此周、漢之所以興隆也”,判斷句,譯為“這是周、漢兩朝能夠興盛的原因”。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魏孝文帝因為平城氣候寒冷,夏季六月時還在下雨雪,而且經常狂風大作,風沙漫天,(所以)準備把京都遷到洛陽。(但他)又擔心文武官員們不同意,於是提議大規模進攻南齊,打算以這種名義脅迫大家。讓太常卿王諶為此事占卜,得到“革卦”,孝文帝説:“‘商湯王和周武王進行變革,是順應上天之命,順從百姓之心的。’沒有比這更吉祥的了。”文武官員沒有人敢説什麼。尚書任城王拓跋澄説:“陛下繼承幾代累積下來的大業,並使之發揚光大,擁有了中原的土地,而如今卻要*還沒有臣服的對象,在這時得到了商湯王和周武王變革的象辭,恐怕這並不全是吉利的。”孝文帝立刻嚴厲地説:“卜辭説:‘大人物實施如猛虎一樣的變革’,你為什麼要説這不吉利呢?”拓跋澄説:“陛下即位已經很久了,怎麼到今天又實施如同老虎一樣的變革?”孝文帝立刻發怒説:“國家,是我的國家,任城王打算要阻止大家嗎?”拓跋澄説:“國家雖然是陛下所有,而我是國家的臣子,怎麼可以明知危險而不説出來呢?”孝文帝過了很長時間才緩和了氣*,説:“每個人都該説出自己的看法,這又有什麼關係!”

(孝文帝)回到皇宮,立刻召見拓跋澄,劈頭就説:“剛才關於‘革卦’的事,現在要進一步和你討論一下。在朝堂上,我之所以大發脾氣,是因為害怕大家爭先恐後地發言,破壞了我的大計,所以我就聲*俱厲,以此嚇唬那些文武官員罷了。(我想,)你會了解朕的用心。”於是命令左右侍從退下,對拓跋澄説:“今天我所要做的這件事,確實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國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來的,(後來)又遷都到平城。但是,平城只是用武力開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進行治理教化。現在,我打算進行改變風俗習慣的重大變革,這條路走起來確實困難,我只是想利用大*南下征伐的聲勢,將京都遷到中原,你認為怎麼樣?”拓跋澄説:“陛下您打算把京都遷到中原,用以擴大疆土,征服四海,這一想法也正是以前周王朝和漢王朝興盛不衰的原因。”孝文帝説:“北方人習慣留戀於舊有的生活方式,那時他們一定會驚恐騷動起來,怎麼辦?”拓跋澄回答説:“不平凡的事,原來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決斷,是出自您聖明的內心,他們又能有什麼辦法呢?”孝文帝(高興地)説:“任城王真是我的張子房呀!”

六月,*戌,(北魏孝文帝)下令在黃河上修築大橋,準備讓南下大*由橋上渡過黃河。祕書監盧淵上書,認為:“以前太平時代的君主,從來沒有過親自統率大規模*隊作戰,在雙方交戰陣地上決一勝負的,還不是因為勝利了並不足以顯示勇敢,而失敗了則會使自己的威望受到損失嗎?以前,曹*統率一萬名疲憊不堪的士卒打敗了袁紹,謝玄率領三千名步兵,摧毀了苻堅的大*,勝利與失敗的變化,決定於轉眼的工夫,而不在於人數的多少。”孝文帝下詔回答説:“太平時代的君主,之所以不親自統率*隊作戰,有的是因為天下已經統一,不再存在敵人;有的是因為懦弱卑怯,苟且偷安。現在説是天下已經統一、太平,實際上並不是這樣;與懦弱卑劣的人相比,又是十分可恥的。如果太平時期的君主一定不應該親自統率*隊作戰,那麼,古代的君王特別製造的戰鬥時使用的革車,又有什麼用呢?曹*之所以能取得勝利,是因為他依仗名正言順。苻堅之所以失敗了,其根源也是由於他失德無道。怎麼能是人少就一定能戰勝人多,力量弱的就一定能戰勝力量強的呢?”丁未,孝文帝講論武事,命令尚書李衝負責選拔將官。

知識點:歷史事件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hk/exercises/p3y4wo.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