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習題庫

>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12分,每小題3分)戰國策目錄序 曾鞏劉向所定《戰國策》三十三篇,《崇文總目》稱...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12分,每小題3分)戰國策目錄序 曾鞏劉向所定《戰國策》三十三篇,《崇文總目》稱...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12分,每小題3分)戰國策目錄序 曾鞏劉向所定《戰國策》三十三篇,《崇文總目》稱...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12分,每小題3分)

戰國策目錄序  曾鞏

劉向所定《戰國策》三十三篇,《崇文總目》稱第十一篇者闕。臣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正其誤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後《戰國策》三十三篇復完。

敍曰:向敍此書,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後,謀詐用,而仁義之路塞,所以大亂”;其説既美矣。卒以謂“此書戰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則可謂惑於流俗,而不篤於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時,去周之初已數百歲,其舊法已亡,舊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以謂不可改者,豈將強天下之主後世之所不可為哉?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為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變固殊,其法固異,而其為國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後,未嘗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為異論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謂不惑於流俗而篤於自信者也。

戰國之遊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樂於説之易合。其設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時適變,為法不同,而考之無疵,用之無弊。故古之聖賢,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説之害正也,宜放而絕之。此書之不泯,其可乎?”對曰:“君子之禁邪説也,固將明其説於天下,使當世之人皆知其説之不可從,然後以禁,則齊;使後世之人皆知其説之不可為,然後以戒,則明;豈必滅其籍哉?放而絕之,莫善於是。是以孟子之書,有為神農之言者,有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書之作,則上繼春秋,下至楚 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間,載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廢也。”

此書有高誘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雲。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崇文總目》稱第十一篇者闕             闕:損傷

B.豈將強天下之主以後世之所不可為哉     強:強迫

C.偷為一切之計而已                     偷:苟且

D.然後以禁,則齊                      齊:一致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B.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為當世之法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C.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D.則此書之不泯,其可乎                    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16.下列各組句子能分別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謀詐之術”觀點的是(3分)

A.①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為異論哉?

 ②及其後,謀詐用,而仁義之路塞,所以大亂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論作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

C.①是以孟子之書,有為神農之言者,有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

D.①惟先王之道,因時適變,為法不同,而考之無疵,用之無弊

 ②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

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第二段可以看出,劉向認識到了“謀詐”之害,但是他又為戰國時的謀士們開脱,認為在當時形勢下,他們不能不那麼做。而作者不同意劉向的後一觀點。

B.第三段以孔孟為例,有力地否定了劉向“不得不然”的觀點。孔孟與策士們生活於相同的年代,卻能闡明先王的治國之道,看來並不是非用“謀詐”之術不可。

C.作者認為《戰國策》宣揚“謀詐”之術,而邪説會危害正道,所以應該把它廢棄禁絕;但考慮到它的史料非常豐富,又認為不能毀掉。

D.作者儘管與劉向意見相左,但依然能客觀地肯定劉向的長處,遣詞十分委婉,充分表現了對前代學者的尊重。

18.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①能勿苟而已矣。可謂不惑於流俗而篤於自信者也。(3分)

  譯文:                                                       

②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3分)

  譯文:                                                      

③放而絕之,莫善於是。(2分)

譯文:                                                      

【回答】

14.A

15.C

16.D

17.C

18.①(孔子、孟子)能夠不苟且隨便罷了。這就可以説是不受流行習俗迷惑,而對自己的見解有堅定的信念。

②他們給後代造成的大禍已經很清楚了,可是一般俗人還沒有明白這件事。

③廢棄並禁絕邪説(的辦法),沒有比這更好的。

【解析】

14.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要靠平時對課文知識的積累,在課外文言文閲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推斷出其詞義。根據語意,“闕”應為“缺少、缺失”意。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5.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虛詞用法,逐項分析、判斷。C“所以”都表憑藉,譯為“用來”。A於是/是,表判斷的副詞;B根據/通過,經由;D難道,副詞/自己,代詞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6.

試題分析:此類題可先疏通選項句意,然後根據文意及句意來判斷是否表明表明“崇先王之道”“抑謀詐之術”。A中①以反問句的形式肯定了二子的做法,能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②是劉向的觀點。B中①不正確,②正確。C中①不正確,②正確。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7.

試題分析:此類題目選擇肢中設錯類型可分為信息錯位、錯解詞語、強加因果(或因果倒置)、無中生有、顛倒是非、將文中未然的信息説成必然等。解題時考生應審準題幹,依文索義,正確分析。作者認為應該“明其説於天下”,從思想上明辨是非,而且它又是史籍著述,所以不贊同廢棄禁絕《戰國策》。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8.

試題分析: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苟、於、俗、寤、莫、於是。

考點: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劉向編訂的《戰國策》共三十三篇,崇文館藏書*總目錄稱(現在)缺失了一十一篇。我在(許多)士大夫家裏探訪尋求,才全部得到了這部書,訂正其中的錯誤,並且對那些不能考據的篇章保留疑問,這以後《戰國策》33篇可謂又完整了。

(我)寫下序言道:劉向為這本書作序,説周朝祖先(敍曰:周室自文、武始興),指導教育百姓,整頓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太平;等到春秋後期,(諸侯)採用權謀狡詐(的治國措施),並且(施行)仁義之政的途徑堵塞,因而天下大亂;這種説法已經很好了。(序言)最後告訴(我們)這本書提及的戰國謀士,揣摩當時君王能夠施行的(政策),不能不這樣;可以説是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並且不能確實相信自己判斷的人。

孔孟所處的時代,離西周初年已經幾百年,文王武王用過的法令制度已經散失,原先傳承的風俗薪火已經熄滅很久了;這二人竟特別闡發先王的治國體系,告訴我們(仁義)是不可變更的,哪裏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後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過是要根據他們遇到的時代特點以及與以前不同的情形,來制定當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違背先王的旨意罷了。

炎黃二帝、堯舜禹三王治理天下,他們遭遇的情形、法令制度本不相同,但是他們治理國家天下的心願,處理事物的主次、始終、先後關係的方法,不曾有什麼不同啊。孔孟的學術門徑就是這樣。法令,是用來適應變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來建立國家根本的,不能保持一致;這是不可改變的真理。所以孔孟捍衞這個,哪裏是喜歡發表不同見解呢?只是不肯無原則地附和、取悦世人的好感罷了。(他們)可以説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並且確實相信自己判斷的人。

戰國時期那些四出活動宣揚自己主張的遊士就不這樣。(他們)不明白王道可以崇奉,而甘願接受輕易勸服他人的遊説之術。他們籌劃的辦法、集中的精神,把投機取巧當作一切謀略的核心罷了。所以他們論述詐謀的便利卻避而不談不成功的方面,大談交戰的好處卻隱瞞它的禍端。那些一個跟着一個施行的,沒有不是在詐謀中獲利又難於承受它的禍害,在交戰中得勝,又難於承受它的損失的人。最後到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這些人,依靠詐謀而喪失*命;而任用他們的諸侯以及秦國,也是國家敗亡。這種人就是當世的大禍害是非常明顯的,但一般人還有明白這一點。只有先王的治國體系,能夠順應時代變化,(雖然根據它)制定的法令制度不同,可是驗*起來沒有瑕疵,使用起來也不用擔心滋生流弊,所以古代的聖賢沒有拿“王道”來換取“詐謀”。

有人説:“如此不正當的學説,會危害光明正道,應該把它拋棄得遠遠的來斬斷禍根。這樣書的不消滅,能行嗎?”(我的)回答是:“君子禁絕邪説的方法,本來就是要向天下人闡明其説法,讓當今的人都知道這種學説不能採納,這以後禁止就會完全徹底;讓當今的人都知道這種學説不能實施,這以後提防就會很清楚明白;哪裏一定毀滅這些書呢?把它拋棄得遠遠的來禁絕,並不比這樣好。因此孟子的書中,有記載神農的言論的,有記載墨子言論的,都是記載後否定它的。至於這本書刊印,上溯連接到到春秋,下到楚國建立,記載245年時間縱橫家的行事,本來就不能擱置。”

這本書高秀註釋有21篇,有人説32篇,崇文總目錄只留有8篇,現在保存有10篇。編校史館書籍官曾鞏作的序。

知識點:公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hk/exercises/zggekn.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