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關於柳永的百科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望海潮》(柳永)詞中寫杭州市場的繁榮、市民的殷富這個繁華都市窮奢極欲的一...
今宵夜酒醒何處?                   。(柳永《雨霖鈴》)
                  ,有三秋桂子,                  。(柳永《望海潮》)
白髮年 柳永經典語錄
  • 白髮年 柳永經典語錄

  • 經典語錄淺斟吟罷了紫金榮華樂流連染了霜華衰柳不堪折長安遊子老亂蟬嘶嘶秋風潦倒白頭搔夕日秋光漸老倚蘭橈憔悴前朝一生知己寥寒食誰灑掃離合人間道宿昔青雲潑墨十萬畫橋流年瘦天涯蕭索身後誰人説卿相白衣柳寂寞千古重只章台羣香縞...
  • 33156
 “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北宋詞人柳永的詞之所以在宋代能得到廣泛的傳播,主要是因為他的詞  A.洋溢着強...
19.名句名篇默寫(1)柳永的《雨霖鈴》中,“
  • 19.名句名篇默寫(1)柳永的《雨霖鈴》中,“

  • 問題詳情:19.名句名篇默寫(1)柳永的《雨霖鈴》中,“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描寫離人相顧無言悲傷不已的思緒和心境。(2)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棄疾回顧了元嘉年間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劉義降本來希望能夠“____________”,但由於行事草率,最終卻“____________”。(3)《醉...
  • 20401
柳永《雨霖鈴》中“執手相看淚眼,                   ”形象地描繪出了別離時難捨難分的情態。
衣帶漸寬終不悔,                。                     (柳永《蝶戀花》)
1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雨霖鈴》(柳永)寫臨別之際,一對戀人淚眼朦朧,該有的千言萬語一句也説...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雨霖鈴》中“
  •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雨霖鈴》中“

  • 問題詳情: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雨霖鈴》中“______,______”兩句,突出表現了離人別時的極度傷感,具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2)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______,______”兩句,收束了對赤壁雄奇景象的描寫,引起後面對歷史的緬懷。(3)*棄疾《永遇樂•...
  • 11849
19.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永的《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     ”成為千古名句。“橫眉冷對...
請根據柳永的詞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寫一個場景。(5分)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語言生動;③不超過60...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望海潮·東南形勝》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  ...
今宵酒醒何處?         。      (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
仿照下面一段話的句式及修辭手法,另外寫一個你所欣賞的文人。(柳永)他婉約,歌“楊柳岸曉風殘月”;他多情,“執手...
執手相看淚眼,        。念去去,千里*波,        。(柳永《雨霖鈴》)
1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傳説柳永的《望海潮》傳到金國,金主完顏亮對詞中描寫的杭州山、湖兩美景的...
 “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北宋詞人柳永的詞之所以在宋代能得到廣泛的傳播,主要是因為他的詞A.洋溢着強烈的...
白衣卿相柳永造句怎麼寫
  • 白衣卿相柳永造句怎麼寫

  • 1、白衣卿相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2、秋雨,亦使我想到了婉約派的李清照白衣卿相柳永。...
  • 10282
12.(1)執手相看淚眼,      。念去去,千里煙波,     。(柳永《雨霖鈴》)(2)時維九月,序屬三...
1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每空1分)①、柳永《雨霖鈴》一詞中刻畫分別時痛苦的細節描寫是:   ...
16、補寫出空缺的句子(5分)(1)、柳永《雨霖鈴》下片“
  • 16、補寫出空缺的句子(5分)(1)、柳永《雨霖鈴》下片“

  • 問題詳情:補寫出空缺的句子(5分)(1)、柳永《雨霖鈴》下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是感慨深秋季節的個人離別之苦,進而推及到一般離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難言的悽哀中去深沉地思索普遍的離別傷感。(3)、*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
  • 9815
(乙)閲讀柳永的《望海潮》,回答27~28題(11分) 望海潮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
22.(1)執手相看淚眼,         。柳永《雨霖鈴》(2)          ,慄深林兮驚層巔。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