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習題庫

> 閲讀下面*、乙兩文,完成下面小題。(*)河中石獸(節選)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

閲讀下面*、乙兩文,完成下面小題。(*)河中石獸(節選)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乙兩文,完成下面小題。(*)河中石獸(節選)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

閲讀下面*、乙兩文,完成下面小題。

(*)

河中石獸(節選)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堅重,沙*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擊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 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 乎? ”如其言,果得之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乙)

石鐘山記(節選)

《水經》雲: “彭蠡 ① 之口有石鐘山焉。 ”酈元 ② 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説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 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 ,北音清越,枹 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説也,餘尤疑之。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 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餘 是以 記之,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選自《古文觀止》)

(註釋) ①彭蠡( lí ):即今翻陽湖。 ②酈元:即酈道元。③李渤:唐代人。曾作《辨石鐘山記》。④函胡:厚重模糊。⑤枹( fú ):鼓槌。

1 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必於石下迎水處 沙為坎穴 _______ 2)求之地中,不更 _______

3)故 能知 _______ 4)餘 是以 記之 _______

2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2)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3 乙文作者是如何評價酈元、李渤的觀點的?請用原文語句回答為何這樣評價。

4 *、乙兩文共同闡釋了一個什麼道理?

【回答】

1 咬,這裏是前沖刷的意思 顛倒,錯亂。 沒有,不 因此

2 1 )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2 )敲擊後能發出響亮的聲音的石頭,到處都是這樣。

3 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4 做事不能憑藉自己的主觀臆斷。

【分析】

1. 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平時要多積累文言詞彙,要能結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析推斷,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題中的 “顛”是“顛倒,錯亂”;“是以”在古文中經常連用,意思是“因此”,也就是“因為這樣”。

2. 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 “信、達、雅”。

1 )句中的 “但(只)、其一(事物的表象)、臆斷(主觀地判斷)”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2 )句中的 “鏗然(敲擊金石所發出的響亮的聲音)、皆(全,都)、是(這樣)”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3. 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文章第一段先質疑酈道元、李渤兩人對石鐘山名字緣由的推斷,第 2 段通過自己的實地考察,得到 “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的看法,只是酈道元“言之不詳”,才讓人產生懷疑。而李渤“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然而“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所以眾懷疑。據此可知,作者評價酈元、李渤的觀點的句子是“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之所以這樣評價兩人的原因是“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作者“歎酈元之簡”是肯定酈道元的觀點,而又歎其太簡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觀點,並譏笑其淺陋。

4. 本題考查課內外文言文對比閲讀。解答本題,首先應藉助註釋疏通語段 ( ) 的大意 . 然後根據題幹要求具體分析兩者的相同之處。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它們都是通過一件事來説明一個道理 , 即達用了由事及理的寫法。學生結合語段內容具體分析即可。語段【*】文通過老河兵講尋找石獸的故事,充分考慮了 “石獸”“沙石”“水流”等多個因素來推測石獸在上游,説明了思考問題不能憑主觀臆斷的道理。語段【乙】作者先質疑酈道元、李渤兩人對石鐘山名字緣由的推斷,然後自己實地考察,得出不能主觀臆斷的道理。可結合“可據理臆斷歟?”和“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概括出*。

【點睛】

參考譯文:

【*】一位老河兵聽説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着説: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質堅硬沉重,沙的*質鬆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衝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像這樣再衝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顯得很荒唐;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荒唐了嗎?”。結果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裏外尋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乙】《水經》説: “鄱陽湖的湖口有石鐘山。”酈道元認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風振動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發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這個説法,人們常常懷疑它。如果現在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尋它的所在地,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打它們,聽它們的聲音,南邊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餘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這個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但是這個説法,我更加懷疑。能發出鏗鏘聲音的山石,到處都是,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鍾來命名,為什麼呢?

凡事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根據主觀猜測去推斷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描述它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願用小船在夜裏在懸崖絕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漁人和船工,雖然知道卻又不能用文字表達、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這個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記下以上的經過,歎惜酈道元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

知識點:文章作者

題型:文言文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mo/exercises/4e829m.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