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習題庫

>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①*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天人關係,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關注天人關係的觀念在*...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①*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天人關係,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關注天人關係的觀念在*...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①*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天人關係,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關注天人關係的觀念在*...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①*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天人關係,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關注天人關係的觀念在*古代社會有廣泛深刻的影響。

②漢初名臣晁錯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書中發表了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見,其中説:讓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飛鳥、地下的水蟲草木等都為其蒙被,然後才能使得“*陽調”“風雨時”,維持良好的生態秩序。這種試圖以人為因素影響“天”的意志的主張,其實體現了比較開明的生態意識。漢宣帝時,御史大夫魏相上書引述《明堂月令》的內容,主張順應*陽四時執政。他説:執政者的行為“奉順*陽”,則“風雨時節,寒暑調和”,五穀豐登。所謂“風雨時節”,是漢代民間對理想生態的習慣表達形式。漢代銅鏡銘文中常見“風雨時節五穀熟”“風雨時節五穀成”等文句,都表達了同樣的社會願望。*古代生態保護意識較早成熟,正與農耕生活對自然生態條件的高度依賴有關。這種追求人與自然*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學意義。*早期的農學和醫學,正是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得以發達的。

③在反映*古代生態保護意識的種種文化遺存中,如果剝去神祕主義的外殼,可以發現其科學思想的內核。《孟子·告子上》説,齊國都城臨淄附近的牛山曾經草木茂美,但因為位於都市的近郊,人們隨意砍伐,還能夠茂美嗎?當得到雨露的潤澤,又會生長新芽嫩枝,然而在這裏放牧牛羊,就又變得光**的了。所以説,得到滋養,萬物都會生長;失去滋養,萬物都會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包含着生態平衡的思想。古人認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如果砍伐林木沒有“時禁”的話,是會導致水旱之災的。可見古人很早就已經發現山林植被有涵養水分、提高空氣濕度、增加降水的作用。古代護林的禮俗制度還包括定時採伐,以保護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護山林以及鳥獸昆蟲;禁止砍伐幼樹,以保護山林的天然更新。

④成書於東漢的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了“自糞”的概念,應與人工施肥不同,是指動植物死亡之後重新返回土壤,為新的生命提供養分。這樣的認識,類似今天循環經濟的思想。*古代的勞動者還創造了充分利用生態條件的經營形式。《農政全書》記載,人們在塘岸上設置羊圈,每天掃羊糞於塘中,以為草魚的飼料,而草魚的排泄物又可以飼養鰱魚。《廣東新語》《湖雅》等著作也記述了水塘上中下層魚混養的方式,有的學者指出這是對水體的一種立體開發,對自然資源的一種綜合利用。

⑤總之,我們在總結*文化對於世界文化寶庫的貢獻時,不應當遺忘有關生態保護的思想和禮俗構成,因為這些文化遺產的存在,不僅標誌着我們民族的歷史成就,而且對於增強今天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啟示與借鑑價值。

(節選自王子今《*古代的生態保護意識》,有刪改)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漢初晁錯發表的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見,主張用人為因素影響“天”的意志,體現了較為開明的生態意識。

B.漢代魏相提出的順應*陽四時的執政主張與漢代銅鏡銘文中常見的文句,是民間對理想生態的習慣表達形式。

C.古人很早就發現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因而認為山林植被可涵養水分,提高空氣濕度,增加降水。

D.東漢初期提出了類似今天循環經濟的思想,*古代的勞動者還創造了充分利用生態條件的經營形式。

2.下列對原文論*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主要從執政觀念、山林保護、農業生產等方面闡述了天人*的觀念在*古代社會的影響。

B.文章圍繞天人關係,引用了較為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料來闡明自己的觀點,材料典型,很有説服力。

C.第②段引用晁錯、魏相的奏章內容和漢代銅鏡銘文內容,旨在闡述我國古代生態保護意識成熟的根源。

D.“自糞”及分層混養的生產方式是天人關係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是對古代生態保護意識認識的深化。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如果農耕生活對自然生態條件的依賴不強,我國古代生態保護意識的成熟就可能晚些。

B.在我國的各種文化遺存中,科學的生態保護思想意識都包裹着一層神祕主義的外殼。

C.古代護林的禮俗制度,保護的不僅是山林,還有山林中的鳥獸昆蟲,體現出生態平衡的思想。

D.當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是對我國古代生態保護思想的繼承和發揚。

【回答】

1.A

解析:B項“風雨時節”,是漢代民間對理想生態的習慣表達形式,而非“漢代魏相提出的順應*陽四時的執政主張”;漢代銅鏡銘文中常見的文句,可看作是民間對理想生態的習慣表達形式。C項邏輯關係顛倒,原文説“古人認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可見古人很早就已經發現山林植被有涵養水分、提高空氣濕度、增加降水的作用”。D項原文是説《太平經》是早期道教經典,而不是“東漢初期”。

2.C

解析:C項,晁錯、魏相的奏章內容和漢代銅鏡銘文內容不是來論*生態保護意識成熟的原因,而是用以闡述天人*的觀念在朝廷施政方面的影響。

3.B

解析:B項,根據原文,“各種文化遺存”錯,“都包裹着一層神祕主義的外殼”的説法絕對化。

知識點:實用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mo/exercises/dwk6g7.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