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習題庫

>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張以寧,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西行省參知政事。以寧年八歲,或訟其伯...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張以寧,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西行省參知政事。以寧年八歲,或訟其伯...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張以寧,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西行省參知政事。以寧年八歲,或訟其伯...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

張以寧,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西行省參知政事。以寧年八歲,或訟其伯父於縣繫獄,以寧詣縣伸理。尹異之,命賦《琴堂詩》,立就,伯父得釋,以寧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巖判官進六合尹,坐事免官,滯留*、淮者十年。順帝徵為國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在朝宿儒虞集、歐陽元、揭傒斯、黃溍之屬相繼物故,以寧有俊才,博學強記,擅名於時,人呼“小張學士”。明師取元都,與危素等皆赴京,奏對稱旨,復授侍講學士,特被寵遇。帝嘗登鐘山,以寧與朱升、秦裕伯等扈從擁翠亭,給筆札賦詩。

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陳日煃為國王,御製詩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國人乞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上諭世子告哀於朝且請襲爵既得令俟後使者林唐臣至然後入境將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喪,令其國人效*行頓首稽首禮。天子聞而嘉之,賜璽書,比諸陸賈、馬援,再賜御製詩八章。及還,道卒,詔有司歸其柩,所在致祭。

以寧為人潔清,不營財產,奉使往還,襆被外無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學尤專《春秋》,多所自得,撰《胡傳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歲,始卒業。元故官來京者,素及以寧名尤重。素長於史,以寧長於經。素宋、元史稿俱失傳,而以寧《春秋》學遂行。門人石光霽,字仲濂,泰州人。讀書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經舉,授國子學正,進博士,作《春秋鈎玄》,能傳以寧之學。

(節選自《明史張以寧傳》)

15.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甫抵境/而日煃卒/國人乞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上/諭世子告哀於朝/且請襲爵既得/令俟後使者林唐臣至/然後入境將事

B.甫抵境/而日煃卒/國人乞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上諭世子告哀於朝/且請襲爵/既得令/俟後使者林唐臣至/然後入境將事

C.甫抵境/而日煃卒國/人乞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上/諭世子告哀/於朝且請襲爵/既得令/俟後使者林唐臣至然/後入境將事

D.甫抵境/而日煃卒/國人乞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上/諭世子告哀於朝/且請襲爵/既得令/俟後使者林唐臣至/然後入境將事

16.下列對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春秋》是儒家典籍“六經”之一,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

B.“三年喪”是古代喪服中的一種。臣為君、子為父、妻為夫等要服喪三年,這是封建社會的基本喪制。

C.“璽”指*,秦以後為皇帝專用;“璽書”是指古代用*封記的文書,秦以後專指皇帝的詔書。

D.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為“有司”;“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17.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張以寧富有才能,名聲傳揚一時。他八歲時為伯父之事進縣衙,奉縣尹之命賦《琴堂詩》救出伯父而出名;元順帝時因有傑出之才,知識廣博、記憶力強而在當時享有盛名。

B.張以寧歷經兩朝,官場幾番浮沉。他在元朝考取進士,擔任過黃巖州判官、六合縣縣尹,因事免官後再任國子助教和翰林院侍讀學士;明朝時又被任命為侍講學士。

C.張以寧奉命出使,深受天子賞識。進入安南國後,該國發生不測之事,他因處事得體而受到明太祖嘉獎;他在返回途中不幸去世,明太祖下詔讓主管官員為他舉行祭奠儀式。

D.張以寧廉潔清正,學問研究專一。他為官不謀求財物,出使往來只攜帶簡單的生活用品;在學術上擅長《春秋》,並寫下《胡傳辨疑》《春王正月考》兩部研究專著。

18.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尹異之,命賦《琴堂詩》,立就,伯父得釋,以寧用是知名。

(2)元故官來京者,素及以寧名尤重。素長於史,以寧長於經。

【回答】

15.D

16.A

17.C

18.

(1)知縣認為這個孩童很特別,叫他寫一首《琴堂詩》,他馬上就寫好了,他的伯父得以釋放,張以寧由此聞名。

(2)來到京城的元朝舊官中,危素和張以寧的名聲特別大。危素擅長曆史,張以寧擅長經書。

【解析】

試題分析:

15.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後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甫抵境而日煃卒國人乞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上諭世子告哀於朝且請襲爵既得令俟後使者林唐臣至然後入境將事”,這段話斷句的標誌有:人名詞,比如“甫”“日煃”“以寧”指“張以寧”,時間先後的詞“既”“俟”“然後”,以及相對應的動詞,藉助這些內容即可斷開。聯繫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剛抵達安南國邊境,陳日煃去世了,安南國國人請求將*和詔書授予陳日煃的嫡長子。張以寧沒有聽從,在洱*停留居住下來,勸告陳日煃的嫡長子向朝廷報喪,並請求繼承王爵。得到朝廷命令後,等待下任的使者林唐臣的到來,之後再進入安南境內處理事務”。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裏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歎(!),“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如本題藉助人名詞,比如“甫”“日煃”“以寧”指“張以寧”,時間先後的詞“既”“俟”“然後”,以及相對應的動詞,藉助這些內容即可斷開。

16.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本題A項《春秋》是編年體史書。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名師點睛】《春秋》,又稱《麟經》(《麟史》)。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是*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是古代*的儒家典籍,被列為“五經”之一。《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據傳是由孔子修訂的。書中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平時需要注意積累。

1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C 項根據文本第二節內容“甫抵境”可知,不是“進入安南國後”而是剛抵達安南國邊境。主管官員負責運回他的靈柩,祭祀是沿途郡縣官員。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C 項根據文本第二節內容“甫抵境”可知,不是“進入安南國後”而是剛抵達安南國邊境。主管官員負責運回他的靈柩,祭祀是沿途郡縣官員。

18.主要重點詞語的翻譯:(1)異——以……特別,賦——寫(名詞活用為動詞),就——完成,用——因為。(2)固定人名保留“素”指“危素”“以寧”指“張以寧”,名——名聲,長——擅長。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素”指“危素”“以寧”指“張以寧”;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異”“賦”“長”等詞語的落實,還要注意翻譯完之後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順。建議翻譯時打草稿。

【參考譯文】

張以寧,字志道,福建古田縣人。父親張一清,元朝擔任福建、*西行省的參知政事。張以寧八歲時,有人和他的伯父打官司,他的伯父被關進了縣裏的牢獄,張以寧到縣裏辨明道理。知縣認為這個孩童很特別,叫他寫一首《琴堂詩》,他馬上就寫好了,他的伯父得以釋放,張以寧由此聞名。元泰定年間,他因為通曉《春秋》而考中進士。由黃巖縣判官而晉升為六合縣尹。因事獲罪而被免官,在*淮一帶滯留了十年多。元順帝徵召他擔任國子助教,屢次升遷到翰林侍讀學士,掌管擬寫皇帝的詔書。當時在朝中,一些素有聲望的博學人士虞集、歐陽元、揭傒斯、黃溍等相繼去世,張以寧有傑出的才華,知識豐富,記憶力強,在當時享有盛名,人稱“小張學士”。明朝*隊攻佔元朝都城*後,張以寧與危素都來到明朝都城南京,因為上奏對答符合皇帝的旨意,再次被授予侍講學士,特別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厚待。明太祖曾登臨鐘山,張以寧與朱升、秦裕伯等人隨從登上擁翠亭,皇帝給他們紙和筆要求他們寫詩(以示寵遇)。

洪武二年秋天,張以寧奉命出使安南國(現在的越南),正式冊封安南國君陳日煃為國王。臨出發時,明太祖親自寫詩一首替張以寧送行。他剛抵達安南國邊境,陳日煃去世了,安南國國人請求將*和詔書授予陳日煃的嫡長子。張以寧沒有聽從,在洱*停留居住下來,勸告陳日煃的嫡長子向朝廷報喪,並請求繼承王爵。得 到朝廷命令後,等待下任的使者林唐臣的到來,之後再進入安南境內處理事務。事情完畢後,讓陳日煃的嫡長子服喪三年,命令安南國國人仿效中原地區行叩拜禮。明太祖聽説後對張以寧大為讚賞,頒賜詔書給他,把他比作漢朝的陸賈和馬援,還賜給了他八首御製詩。等到張以寧返回中原時,在路上去 世了,明太祖下詔讓相關主管官員運送他的靈柩,(靈柩)所到州縣都要舉行祭奠的禮儀。

張以寧為官廉潔清正,不為自己謀求私利,奉命出使來來往往,除了縫補過的衣服行裝外,並沒有其他物件。他本來就是因為通曉《春秋》而考中進士的,所以對《春秋》的鑽研尤其專一,很多都是自己的心得體會,撰寫的《胡傳辨疑》一書最為學識廣博,只是《春王正月考》卻未能(按計劃)完成,在安南寓居了大半年多,才完成了這一著作。來到京城的元朝舊官中,危素和張以寧的名聲特別大。危素擅長曆史,張以寧擅長經書。危素所撰寫的宋、元史稿都已失傳了,然而張以寧研究《春秋》的學問卻順利地完成了。張以寧的門生石光霽,字仲濂,是泰州人。讀書時五行文字一併看,明洪武十三年,因為精通經學而被薦舉,授予國子監學正,晉升為博士,作《春秋鈎玄》,能夠傳播張以寧的學説。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mo/exercises/ey9w9z.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