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书籍语录

> 《永不拓宽的街道》经典语录

《永不拓宽的街道》经典语录

160余年时光。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简史。24幅老上海街道的架上油画。20个故事。这是陈丹燕这本书中所描绘的上海和上海人。

《永不拓宽的街道》经典语录

在上海,有中心城12片和郊区32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被写入了上海市的地方立法,有64条街道为“一类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街道”,按规定将保持原有道路的宽度和相关尺度,并严格控制沿线开发地块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间距等,因而被称作上海“永不拓宽的街道”,努力保留上海的历史风貌。

作家陈丹燕是上海记忆的追寻者、记录者,她在“永不拓宽的街道”这个词中看到了某种来自时光深处的诗意。她以独特的个人化视角,精选了64条永不拓宽街道中的20条,细细讲述这些街道上标志*的人、事、物,用文字保留了这些街道更耐人寻味的一面。在这些街道中,标志*的外滩、红房子西餐馆、和平饭店、万国公墓等成为承载故事的容器。故事中的人与家庭,穿越了上海的多个时代,与大量的史料编织在一起,而它们的共同个*则是租界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这也正是陈丹燕眼中上海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质。书中的20个故事,从1880年代的上海道台、传教士的故事,到2010年11月15日的胶州路大火,都曾真实地发生在上海,记录了历史的印记。其中,有的出自陈丹燕所写的“上海三部曲”和“外滩三部曲”,有的则为陈丹燕新作,这些故事与特定的街道相联系,使得街道的特*和“*格”在文字与故事所营造的氛围中氤氲而出,读来别有味道。

书中所收录的24幅描绘上海老街道的架上油画,将为读者提供品味上海老街道的可能,也用图像为熟悉这些街道的上海人保留了一份最宝贵的记忆。

书后附有陈丹燕整理的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的简史,为读者了解这些街道提供了集中的文献资料。


经典语录

他们从来不是单纯的人,他们眼界既开阔又闭塞,对变化即有强大的承受能力,又挑剔一切变化,他们心中层层堆积着骄傲、自卑和被排斥的苦恼与不甘,对奇迹的渴望与投机的本能。

像少年时代的单相思,总是自卑而纯真地深埋于心底。这时,竟然梦想成真。

他们从来不是单纯的人,他们眼界既开阔又闭塞,对变化既有强大的承受能力,又挑剔一切的变化,他们心中层层堆积着骄傲、自卑和被排斥的苦恼与不甘,对奇迹的渴望与投机的本能。在50年代以后朴素乡村生活方式的碱水里被**洗刷过后,却仍带有经历了最痛苦的磨练后形成的市民风格。他们是这大纪念塔中最画龙点睛的细节。

要是你长时间地看着这张照片,在心里就好像能听到胡桃夹子正在夹碎坚果的碎裂声,清脆的碎裂声,听进去就能感到它的痛苦,然后,你才能闻到里面淡黄*果仁的芳香。

摩登,表示他不仅时兴,而且从西方文明世界舶来,而且是那个工业社会的先锋,而且,有世界主义的熠熠光华。它是个与*古老的一切腐朽争锋相对的词,一种对新世界的追求。如公寓大楼展现在石门路口的现代生活,如时装店的白俄女主人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如咖啡店的公共空间。

上海从来就是一个敢在街道上无所顾忌地呈现各种建筑的城市,它没有时间和雅兴将自己规划得雅致一些。它一直是个没有节制的人。一旦有钱,不怕把自己撑死。到了没钱的时候,就勇于当个败家子。不管怎样的建筑,都能以它看来合理的角度和可以同情的理由并肩“站”在一个街区里。

大楼就造在马路边,1908年开通的有轨电车的当当声被街道放大了,传上楼去,回荡在卧室以及门厅里。站在门厅里的衣帽间前挂大衣,都能听到电车靠站的叮当声,这动听的市声,象征着这个城市的现代化——好像白兰度的电影里的声音一样。

“华侨”这样的称呼,让我想起一个泪眼朦胧回乡来的旧金山老劳工,穿了一件花衬衫,抱着棵大树一直哭。一边哭,一边说,当年自己就是从这里离开家的。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book/nyopw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