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詹鼎传[明]方孝孺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詹鼎传[明]方孝孺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詹鼎传[明]方孝孺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詹鼎传

[明]方孝孺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輒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踰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注]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賕,请于鼎。持不可,曰:学科网“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譖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稍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也。”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未完,有司请除吏。丞相曰:“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其见称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吏。事发,诬鼎有赃。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御史曰:“法贵杀有名。”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注]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设置僚属。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舍县之大家         舍:寄居

B.其父见其志不可夺     夺:改变

C.时吴氏家延师儒       延:迎接

D.属鼎治,鼎论如法     属:交付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科网相同的一组是

A.不与市中儿嬉敖                      客亦知夫水与

B.皆长跪以言                          月乎具告以事

C.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           及其所之既倦  

D.其见称如此                          其皆出于此乎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组是

①輒能言诸生所诵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③为其府都事,有廉名④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⑥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改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来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学科网平章之妻受贿*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詹鼎在上虞时,*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学科网奈何从儒生游也?(5分)(2)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5分)

【回答】

13.C

14.C

15.B

16.D

17.(1)我们原本就是做买卖的人家,生养孩子能继承家业,我的家业不废弃就足够了,为什么跟从读书人结交游学?

(2)皇上读了(他的)奏章,说:“谁说方国珍家里没有人才呢?这篇奏章能够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他,不再过问追究。

【解析】

13.试题分析:文言文继续选择历史上名家的文章考查,但选材避开了在正史中选材的方向,也改变去年考查游记散文(2013年《看松庵记》)的取材。难度上体现高考考查浅易文言文的要求。此题考查文言常见的四个实词。此类题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也可联系成语、课文中改字的用法作为验*或分析依据。注意学习中要积累古今异义、通假字、活用。尤其古今异义现象,一般解释含义与今意有差别的往往正确,和现代含义一致的解释往往是错误的选项。A“舍”考查名词活用,此处名词用作动词。课文中《游褒禅山记》中“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是这种用法。B“夺”则是课文中原有的用法和含义。《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屈原列传》“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还有熟知的“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几句中“夺”都是“改变”的含义。C“延”应该是“延请,邀请”《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延”就是“邀请”的含义,根据本文的语境“师辞之。时吴氏延师儒,鼎就学”,原来的老师辞去了,所以是吴氏又请来新的老师,用“迎接”不合适,所以此项错误。D“属”在语境中“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应是把犯人“交付给詹鼎审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试题分析: A.介词,和;连词,表并列,译为“和”。B.连词,表修饰;介词,把。C.均是“所”字结构。D.代词,他;副词,表推测,大概。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来判断。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A项考查“与”的用法,有较大的难度,因为很多学生只是根据含义判断,忽视题目中“用法”这一要求,这个词含义都是“跟、和”的意思,但词*不同,结构作用也不同,第一个与后面的“市中儿”构成介宾短语,做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嬉敖”,如《赤壁之战》“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第二个连接前后“水”“月”两个名词,表示二者并列,如《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介词时“与”前后的词语不能互换位置,作连词时其前后的词语互换位置,句子含义不变。B项,“以”在各地历年高考题中考查频率最高,今年又考到不足为奇。“所”“其”都是文言文中常见虚词,所考含义、用法都是典型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可用排除法做,即找出最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含有此句子的选项为错误的,以此排除。这六个句子中,②句是表现詹鼎刻苦读书,勤奋好学;③句“廉名”指他廉洁,⑤句是其奏章的语言特点,不能体现“出众”。由此排除含有②③⑤的ACD三项。此题秉承文言文考查的基本题型。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试题分析:D项,文章最后一段“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但是“丞相曰:‘……不可使外也’”可知,丞相没有同意吏部的申请,所以詹鼎没有担任河南行省郎中。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是否存在张冠李戴的错误,是否有无中生有的错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试题分析:此题沿用2013年考查两句的形式,这样减轻了学生考场上的书写分析的压力,但两个题各5分,也使得此题更容易拉开学生得分的差距。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逐字落实(留、换、删、补、调——五字法翻译:保留原文表名称的词;将古文单音节词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意转换为今意;删掉不需要翻译的虚词;补出省略成分;调整倒装句语序),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通句顺。做题时可在原文上大体翻译一下重点词、特殊句式(可能的得分点),这样可以利用语境分析,避免低级错误,同时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润*一下,使*更合情理,语言通顺。注意以下字的翻译:(1)故、业、奈何、从、游;(2)孰……哉、是、活、乃、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exercises/8o9p9e.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