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孙征君传①(清)方苞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孙征君传①(清)方苞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孙征君传①(清)方苞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孙征君传①

(清)方苞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年十七,举万历二*年顺天乡试。

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及天启初,魏忠贤执柄,目东林诸君子为党。杨涟、左光斗、周顺昌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友。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其参赞*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入国朝,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奇逢始与鹿善继讲学,以象山、阳明为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说。其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其于人无町畦②,虽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亦无忌嫉者。

鼎革③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属一辙乎?”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注】①征君:称朝廷征聘不出的隐士为“征君”,又称“征士”。 ② 町畦(tīng qí):田界。比喻界限、规矩、约束等。引申为威仪。“无町畦”意为不摆架子。 ③鼎革:改旧换新,旧时多指改朝换代,此处指明亡清立。

16.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欲著功烈            功烈:功业显赫  

B.有司敦趣,卒固辞      敦趣:敦请督促

C.其后畿内盗贼数骇      畿内:京城地区

D.何故必令与吾属一辙乎  吾属:我们这些人

17.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其参赞*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 

B.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其参赞/*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

C.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其参赞*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

D.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其参赞/*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

18.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 为明清科举考试中级别最低的一级。科举取士共分四个级别,由低到高依次为:乡试、院试、会试、殿试。

B.弦歌,古人读诗时,用琴瑟伴奏而歌诵称“弦歌”。古人讲究音乐的教化作用,故而也以“弦歌”代指礼乐教化、文化教育。

C.祭酒,古代学官名,为国子监的主管官员。国子监是*古代国立最高学府名,传授儒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祭祀,所以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

D.朱子,即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儒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理生万物",强调"格物致知",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等。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奇逢少年时风流倜傥,虽然有治世的经略又有志向抱负,但是他又不愿意勉强出来做官,而且后来也是坚持不做官,因而被称为“征君”。

B.在宦官魏忠贤残害东林党人时,孙奇逢能够不畏强权,挺身而出,尽全力去救助被世人称为“范阳三烈士”的杨涟、左光斗、周顺昌。

C.孙承宗想请孙奇逢做官,而孙奇逢并未答应;后来为避免受到盗贼的骚扰,孙奇逢就带着家人和门生亲故到了易州。

D.本文颂扬了孙奇逢坚持陆、王、朱子之学,坚守孝义的品节,而且无论什么资质的人向他求教,他都会启发开导,使他们做好日常的事务。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忠贤执柄,目东林诸君子为党,杨涟、左光斗、周顺昌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友。

(2)其于人无町畦,虽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亦无忌嫉者。

【回答】

16.A

17.C

18.A

19.B

20.

(1)魏忠贤执掌*,把东林诸君子看作是朋党,杨涟、左光斗、周顺昌先后(或:依次)死在东厂监狱,祸事累及他们的亲人朋友。

(2)他对人从来不摆架子,即使是农夫牧童,也一定会用诚心对待,因此他名扬天下,也没有人嫉妒他(或:人们也没有嫉妒他的)。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功烈”为同义词,均为“功业”义,《过秦论》中有“奋六世之余烈”。所以选A。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句子中的主谓语或动宾关系,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以及文言虚词等标志*词语断句。例如本题,可根据人名或官职名等名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断句,例如“承宗”,还可以根据文言标志*词语断句,例如“之”。正确断句为: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其参赞*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

【考点定位】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技巧点拨】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1.找文言虚词如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2.察对话:如 “曰”“云”等;3.据修辞:如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4.辨句式:如固定结构 “…者,…也”;5.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6.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找名词做主语的,如人名、称谓、地名等。7.表时间的词语等等。8.一些经常放在句首的如 “必、皆”等。9.断文句通过找谓宾。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仔细辨识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然后排除即可。A项,科举考试由低到高依次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所以选A。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示】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命题人往往将此考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阅读命题中进行考查,解答此类题,考生往往会有一个方向上的误区,即考生误认为从文本中即可找到*,而实际上,考查的内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不断的复习巩固。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往往会在朝代、管理部门、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换其它的内容,迷惑考生,思考时,一定要细心辨别。例如本题选项A就属于考查古代科举考试的文学常识内容。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被称为“范阳三烈士”的应为孙奇逢、鹿正、张果中三人。所以选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和迷惑*,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本题选项B就属于张冠李戴的错误。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句子的理解能力。翻译时,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本题重点词语:执柄、目、党、次第、及、于、虽、牧竖、接、用。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例如本题应将“目……为”翻译为“把……当作……”。

【参考译文】

孙奇逢,字启泰,号仲元,是北直隶容城人。少年时风流倜傥,喜欢奇特的节*,同时又注重自我品行的修养;自负有经世的才略,常常想要建立功业,而又不愿勉强出来做官。17岁,在万历二*年参加顺天乡试考中了。

在这之前,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海内有名节的士大夫常常追随他们。到了天启初年,魏忠贤执掌大权,把东林诸君子看作是朋党。杨涟、左光斗、周顺昌等先后死在东厂监狱,祸事累及亲人朋友。而孙奇逢却和定兴的鹿正、张果中尽力地设法救助,死难诸公最终有赖他们才得以寻回遗体,这就是世间所传的“范阳三烈士”。

在这时,孙承宗凭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身份负责蓟、辽两地的*事事务,孙奇逢的朋友归安的茅元仪和鹿正的儿子善继都在孙承宗幕府。孙奇逢悄悄给孙承宗上书,承宗用*事名义上疏请求进京见驾。魏忠贤很害怕,绕着皇帝的御床哭泣,最后皇帝用严厉的旨意把孙承宗截留在半路不得回京。而世人由于这个事情更加看重孙奇逢的大义。御史和巡抚都交相上疏推荐多次征召孙奇逢出来做官,但孙奇逢不愿做。孙承宗想上疏请孙奇逢辅佐*事,让茅元仪先来试探,孙奇逢也不答应。后来京城管辖的地区内盗贼多次骚动,容城危困,于是孙奇逢带着全家进入易州五公山隐居,跟从他以求互相保护的门生亲故多达几百家,孙奇逢制定规程部署防守,同时又不停地让他们读书加以教化。

到了清代,官府用国子祭酒的职位来征召他,有关部门敦促他,最后他还是坚决推辞。后来他搬家到新安,过不多久渡过黄河,留住在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把夏峰田地房舍奉送给他,孙先生率领子弟耕种。从四面八方前来求学的,愿意留下来的,孙奇逢给他们田地耕种。他所居住的地方于是成为了村落。

孙奇逢开始和鹿善继讲学,把陆九渊、王阳明的学说作为宗旨,到了晚年,他又贯通融入了朱熹的学说。他修身一定刻苦磨练,守父母的丧期,率领兄弟在墓旁建草庐居住共六年。无论贤能愚笨的人,如果来问学,他必定用切身的道理来启发,使他自己努力做好日常之事。他对人从来不摆架子,即使是农夫牧童,也一定会诚心对待。因此他天下闻名,也没有谁嫉妒他。

清朝取代大明之后,许多执政要员都想孙奇逢出来做些事情,平凉的胡廷佐说:“人各有志,他自己乐于享受隐居闲散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他和我们这些人一样呢?”他在夏峰居住25年后去世,享年92岁。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exercises/ow438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