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假物取譬,谓白马为非马也。

孔穿,孔子之裔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

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矣。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

“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

公孙龙曰:“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可谓士乎?’齐王曰:‘善!此真吾所谓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日:‘所愿而不可得也。’

“是时齐王好勇。于是尹文曰:‘使此人于广众大庭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尹文曰:‘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是人失其四行,其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齐王无以应。

“尹文日:‘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有功则赏之,无功则亦赏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齐王日:‘不可。’尹文曰:‘臣观下吏之理齐,齐方若此矣。’王曰:‘寡人理国,信若先生之言,人虽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与?’

“尹文曰:‘言之敢无说乎?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人有畏王之令者,见侮而终不敢斗,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斗者,辱也。”谓之辱,非之也。无非而王非之,故因除其籍,不以为臣也。不以为臣者,罚之也。此无非而王罚之也。且王辱不敢斗者,必荣敢斗者也;荣敢斗者,是而王是之,必以为臣矣。必以为臣者,赏之也。彼无功而王赏之。王之所赏,吏之所诛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赏罚是非,相与四谬,虽十黄帝,不能理也。’齐王无以应。

“故龙以子之言有似齐王。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以此,犹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类。”

                                    (选自《公孙龙子·迹府》,有删减)

【注】公孙龙:战国时期人,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提出了“白马非马”等论点。“白马非马”即白马不是普通所说的马。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和个*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最后得出违背常理的结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穿,孔子之裔也     裔:后代

B.交友则信,处乡则顺     处:相处

C.言之敢无说乎      说:根据

D.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     是:肯定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疾名实之散乱    凌万顷之茫然

B.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C.虽十黄帝,不能理也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D.所愿而不可得也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B.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C.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D.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12.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龙是先秦时能言善辩的一个名士,他提出了“白马异于马”的学术观点,而且他认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主要在这个方面。

B.孔子的后人孔穿对公孙龙非常仰慕,想拜他为师,但孔穿拜师的前提条件是公孙龙必须放弃“白马异于马”这个观点。

C.文章中公孙龙借齐王与尹文的对话,取譬喻理,旨在论*孙穿熟习儒术却否认“白马异于马”的观点是荒谬的,是不符合逻辑的。

D.孙穿质疑公孙龙的“白马异于马”的观点,他认为公孙龙无非是喜好“士”的名称,却不能真正辨别“士”的概念的类别。

第二卷

四、完成下列题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3分)

 

(2)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4分)

 

(3)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3分)

【回答】

9.B  10.D  11.C   12.D

13.(1)先生用来教训我的东西,有点像齐王对尹文所谈的那样。(得分点:所以、者……也、似、谓)(2)这还算什么士人?遭受欺负而不敢争斗,多么耻辱!受人侮辱而不知羞耻的人,我是决不会用他为臣的。(得分点:钜、见、辱、以为)(3)现在有位君主,打算治理他的国家,*有过错便处罚他,没有过错也要处罚他;有功劳便奖赏他,没有功劳也要奖赏他。(得分点:人君、理、非)

【解析】9.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题中,B项解释有误,“处”在这里是“对待”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试题分析:题中,D项的“而”都作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A项的“之”虽都作助词,但前者置于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短语**,可不译;后者作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的“也”虽都作助词,但前者做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后者置于句中,表语气停顿。C项的“虽”,虽都作连词,但前者表假设,相当于“即使”;后者表转折,相当于“虽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题中,文段的大意是:“鄙人住在鲁国,在下边久仰先生的声誉,羡慕先生的才智,钦佩先生的德行。老早想来受学承教,今天才有幸拜见。但是有点不敢苟同的是您那套白马异于马的学说而已。”其中,动词“居”的补语“鲁”后应断句。动词“闻”的宾语后应断句。活用作动词的形容词“高”的宾语“先生之智”后应断句。动词“说”(通“悦”)的宾语“先生之行”后应断句。语气助词“矣”是断句标志。文言虚词“者”也是断句标志。

1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D项错误在于,此项所说的“无非是喜好‘士’的名称,却不能真正辨别‘士’的概念的类别”,不是孔穿的观点,而是公孙龙的观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所以”相当于“(什么什么的)原因”;“者……也”是判断句标志;“似”即“好像”;“谓”可译为“(对谁)说”。第(2)句中的“钜”通“讵”,表反问;“见”表被动;“辱”作名词,耻辱;“以为”是两个词,即“以之为”,用他为臣。第(3)句中的“人君”即国君;“理”是“治理”之意;两句中的“非”,用在前面的都是名词,错误,用在后面的都是动词,处罚、批评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exercises/ow9j6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