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习题库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一代儒宗马一浮郭继民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一代儒宗马一浮郭继民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

问题详情: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一代儒宗马一浮郭继民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代儒宗马一浮

郭继民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20世纪的“读书种子”。李叔同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的多。”

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据资料显示,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的第一人。*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罪恶论》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情与学问。他11岁即能依题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除精通书法外,马一浮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

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可谓其志坚*醇的体现。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

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梁漱溟认为马一浮是儒学界的“宗主”,与马一浮精通诗歌、绘画、书法以及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志坚*醇的表现不无关系。

B.马一浮启蒙早,幼年跟着母亲学文,才智极高,以至于后来他父亲请来的郑举人也辞馆不教,父亲也不延师。

C.文章的题目是“一代儒宗马一浮”,但在行文的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对西方之学的热衷,这样写有游离文章主线之嫌疑。

D.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

E.马一浮对*传统文化高度肯定,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认为六艺之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肯定了他的态度。

(2)文章是通过什么手法介绍马一浮的“儒学主张”的,这些主张包括哪些内容?

(3)材料多处引用他人对马一浮的评价有何作用?请举例简要说明。

(4)有人认为马一浮人生能有大成,这与他读书特别多、中西结合是有关联的,但也有人认为这与他自己的天赋有更大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

(1)AC.选A项3分,选C项2分,选E项1分。

(2)手法:采用了大量的引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既有名家对马一浮的评价,也有马一浮自己的学术观点。主张:①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②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③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④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反对“六艺皆史”。

(3)①多处引用,丰富传主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传主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引用熊十力的评价,意在突出传主的学问之深,诗歌造诣极高;引沙孟海的说法,高度赞扬了传主对历史碑帖研究的独到,知晓其书法精纯的因由;引梁漱溟的评价旨在突出传主在我国儒家学派的宗主地位;引文末的赞语,是对传主终生追求并践行“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肯定与敬佩;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传记的真实*。

(4)示例1:能成一代宗师,应该是与读书有特别大的关系。①起始就跟随母亲学文,有了良好的习惯。②读书之多,无有能及。曾经读完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这为他的国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东西结合。他学习了西方文明,翻译研究了西学,并认识到西学和东方之学的关系。西学生活为后来得出“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的结论打下了基础。后来认为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肯定了传统的文化。

示例2:能成一代大师,更源于他自身的异人天赋。①他的智慧过人,就说明了他的天赋异人,所以他的老师郑举人就辞馆了。②他的过目不忘,是一般人企及不了的。一生阅书无数,被誉为“读书种子”。③诗歌造诣极高,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说明他的天赋之高。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书法亦精纯,被评价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这些方面的成就说明了他的天赋是无人可及的。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梁的评价与他“欲为儒宗、文宗”的心愿有关,与“精通诗歌、书法等”无关;C项“有偏题之嫌疑”不对。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梁的评价与他“欲为儒宗、文宗”的心愿有关,与“精通诗歌、书法等”无关;C项“有偏题之嫌疑”不对。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归纳、概括的题目,人物传记常考的题型,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局部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分析。本题其实是考查两个问题,一个是手法,一个是主张内容。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题干要求找出写了马一浮的“儒学主张”,应该是主张的内容。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采用了大量的引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既有名家对马一浮的评价,也有马一浮自己的学术观点。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只是简单的引用材料,一定要整合,分条理概括。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作用分析概括的题目,要求对引用他人对马一浮的评价的作用进行概括,实际就是分析引用的作用,一般从内容方面分析。如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传记的真实*等。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如本题多处引用,丰富传主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传主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引用熊十力的评价,意在突出传主的学问之深,诗歌造诣极高;引沙孟海的说法,高度赞扬了传主对历史碑帖研究的独到,知晓其书法精纯的因由;引梁漱溟的评价旨在突出传主在我国儒家学派的宗主地位;引文末的赞语,是对传主终生追求并践行“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肯定与敬佩。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理解“马一浮人生能有大成,这与他读书特别多、中西结合是有关联的,还与他自己的天赋有更大关系”的内涵,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结合文本谈谈句子的内涵,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论*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能成一代宗师,应该是与读书有特别大的关系。起始就跟随母亲学文,有了良好的习惯。读书之多,无有能及。曾经读完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这为他的国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西结合。他学习了西方文明,翻译研究了西学,并认识到西学和东方之学的关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exercises/pop22k.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