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关于亡治的百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晁错,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文帝时,天下亡治《尚书》者,独闻齐有伏生,故秦博士...
37、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统治时期,内*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与议会的...
《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治安策”主要...
下列关于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统治者贪图享乐        B.残暴的统治     ...
治乱兴亡造句怎么写
  • 治乱兴亡造句怎么写

  • 韩非子把“奉法”作为治乱兴亡的关键。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人类很早就意识到法治与国家治乱兴亡之间的规律*关联。韩非子把“奉法”作为治乱兴亡的关键,提出“国无常强,无常弱。“大抵以国家为逐利之资,实吾国数千年来治乱兴亡之恒轨。“莽莽天宇,八万...
  • 11838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在位期间出现了清明的统治时期,史称“     ”...
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者内部的腐朽和斗争                        B....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有 ①任用贤臣、善于纳谏 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③提倡节俭 ④...
不治身亡造句怎么写
  • 不治身亡造句怎么写

  • 台老翁遭砂石车碾过不治身亡。对于疾病,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应该防微杜渐,免得病入膏肓,不治身亡。前晚9时10分,9岁的男童不治身亡,据悉男童姓袁,湖北人。迈克在昨天的一场比赛中被一记平直界外球击中头部后,不治身亡.佩雷斯当时伤势极重,与死神博斗15天后不治身亡。广州市少教...
  • 14171
34.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统治时期,内*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权力平衡的重...
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统治者治国没有经验                    B.国君暴虐无道...
汉初能够出现“文景之治”局面的主要原因是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统治者提倡节俭 ②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③统...
荀子说:“故,法不能*,令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
下边的示意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   ”处应该填写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
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并下令变法的皇帝是       A.同治帝          B.康熙帝        ...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有(  ) ①实行科举取士     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卫秧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
12.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汉初统治者...
治乱兴亡的意思及解释
  • 治乱兴亡的意思及解释

  • 【治乱兴亡的拼音】:zhìluànxīngwáng【治乱兴亡的近义词】:治乱存亡【治乱兴亡的反义词】:乱臣贼子【治乱兴亡的意思】:安定、祸乱、兴盛、灭亡,指国运的各种情况【治乱兴亡出处】:《周书·苏绰传》:“衰弊则祸*兴,淳和则天下自治。治乱兴亡,无不皆由所化也。”【成语接...
  • 8928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有(  ) ①实行科举取士 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③提倡节俭...
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                                      B...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在位期间出现了清明的统治时期,史称“
治乱存亡造句怎么写
  • 治乱存亡造句怎么写

  • 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西晋之治乱存亡,与武帝立嗣及由此引发的统治集团的斗争密切相关。他说,古时候的这些开国之君,“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机,思...
  • 19919
治乱存亡的意思及解释
  • 治乱存亡的意思及解释

  • 【治乱存亡的拼音】:zhìluàncúnwáng【治乱存亡的近义词】:治乱兴亡【治乱存亡的反义词】:乱臣贼子【治乱存亡的意思】:安定、祸乱、存续、灭亡,指国运的各种情况【治乱存亡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察微》:“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 7624
10、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占今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