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关于轴有且的百科

若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的值为       .
若函数y=x2+2x﹣m的图象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m的值为    .
  • 若函数y=x2+2x﹣m的图象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m的值为    .

  • 问题详情:若函数y=x2+2x﹣m的图象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m的值为  .【回答】﹣1.解:∵函数y=x2+2x﹣m的图象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22﹣4×1×(﹣m)=0,解得:m=﹣1.【点评】本题考查了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牢记“当△=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是解题的关键.知识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质题型:填...
  • 16614
如果抛物线y=-x2+2(m-1)x+m+1与x轴交于A、B两点,且A点在x轴正半轴上,B点在x轴的负半轴上,...
下图中,有且只有三条对称轴的是(   )
实数在轴上的位置如图,且>|b|.化简.
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交轴的一个交点为(,0),且,则下列结论:①,;②;③;④ .其中正确的命题有(   )...
已知抛物线与轴交于点且,则
  • 已知抛物线与轴交于点且,则

  • 问题详情:已知抛物线与轴交于点且,则__________.【回答】2【分析】先求出x1+x2=-3,x1x2=m,然后将,变形为,得出关于m的方程求解即可.【详解】∵抛物线与轴交于点,由题意得x1+x2==-3,x1x2==m,∵,∴,∴(-3)2-m=7,解得m=2,故*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韦达定理,求出x1+x2=-3,x1x2=m是解题关键.知识点...
  • 31728
已知椭圆的中心和抛物线的顶点都在坐标原点,和有公共焦点,点在轴正半轴上,且的长轴长、短轴长及点到直线的距离成等...
抛物线顶点在原点,焦点在x轴正半轴,有且只有一条直线l过焦点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且|AB|=1,则抛物线...
过P(4,-3)且在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有(  )A.1条                         ...
如图,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有一点A,且轴,,则k=    .
已知直线a∥y轴且与y轴的距离等于3,则直线a与x轴交点的坐标为
  • 已知直线a∥y轴且与y轴的距离等于3,则直线a与x轴交点的坐标为

  • 问题详情:已知直线a∥y轴且与y轴的距离等于3,则直线a与x轴交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回答】(﹣3,0)或(3,0).【考点】坐标与图形*质.【分析】首先设交点坐标是(a,b),根据平行于x轴的坐标特点可得b=﹣4,根据与y轴的交点坐标特点可得a=0,进而可得*.【解答】解:设交点坐标是(a,b),∵直线a∥y轴,且与y轴的...
  • 11562
若点的坐标为,且<0,则点位于(   )  A.正半轴    B.负半轴    C.轴正半轴   D.轴负半轴
   已知k是常数,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并且与x轴有两个交点.   (1)求k的值;   (2)若点P在抛物...
过点的直线与轴,轴分别交于两点,且,则直线的方程是                      .
数轴上点A表示,点B也在数轴上且在A点右侧,且线段AB长为,则点B表示的数是         .
如果函数的零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有且仅有一个,那么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A.                ...
如图所示,在轴上关于点对称的.两点有等量同种点电荷,在轴上点有点电荷,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若有理数m在数轴上对应的点为M,且满足,则下列数轴表示正确的是 
如图所示,在x轴上关于O点对称的A、B两点有等量同种点电荷+Q,在y轴上有C、D两点,且CO=OD,∠ADO=...
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坐标分别为,、,,且,图象上有一点,,在轴下方,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
如图抛物线的图象交轴于和点,交轴负半轴于点,且.下列结论:①;②;③;④.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 A.1...
如图,在中,,,点在上,且轴平分角,求
  • 如图,在中,,,点在上,且轴平分角,求

  • 问题详情:如图,在中,,,点在上,且轴平分角,求______.【回答】【解析】作轴,*△COD∽△AED,求得AE=1,再*△CBO∽△BAE,求得OE=,进而可求出k的值.【详解】如图所示:作轴由题意:可*又∵∴令,则∵轴平分∴∵轴∴可*则,即,解得:∴故.【点睛】本题考查解直角三角形、坐标与图形的*质、相似三角形的...
  • 17852
如图所示,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表示数,且a、b满足,点A、点B之间的数轴上有一点C,且BC=2AC,(1)...
如图,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正半轴相交于、两点,与轴相交于点,对称轴为直线,且,则下列结论:①;②;③;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