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習題庫

>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題魏晉在*歷史上是一個重大變化時期,發生了繼先秦之後的第二次社會變異。東漢以來莊...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題魏晉在*歷史上是一個重大變化時期,發生了繼先秦之後的第二次社會變異。東漢以來莊...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題魏晉在*歷史上是一個重大變化時期,發生了繼先秦之後的第二次社會變異。東漢以來莊...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題

魏晉在*歷史上是一個重大變化時期,發生了繼先秦之後的第二次社會變異。東漢以來莊園經濟日益鞏固和推廣,大量個體小農和工商奴隸變而爲縛在領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極強的農奴或準農奴。與這種標準的自然經濟相適應,*割據、各自爲政、世代相沿、等級森嚴的門閥士族階級站在了舞臺的中心,*前期封建社會正式揭幕。

在意識形態和文化心理上,佔據統治地位的兩漢經學崩潰,煩瑣、迂腐、荒唐,既無學術效用又無理論價值的讖緯和經術終於垮臺。東漢末年,埋沒了一百多年的王充《論衡》被重新重視,標誌着理*的一次重新發現。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壓抑了數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諸家重新爲人們看重探究。在沒有皇家欽定的標準下,議論爭辯的風氣相當盛行,與頌功德、講實用的兩漢經學相區別,一種真正思辨的、理*的“純”哲學產生了。一種真正抒情的、感*的“純”文藝產生了。

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新思潮的基本特徵,是人的覺醒。對生死存亡的重視、哀傷,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嘆,從建安直到晉宋,從中下層直到皇家貴族,成爲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其核心便是懷疑論哲學思潮下對人生的執著。正是有對外在權威(倫理道德、鬼神迷信、讖緯宿命、繁瑣經術)的懷疑和否定,纔有內在的人格和覺醒和追求。再加上時代的原因,黃巾起義前後始,戰禍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籍,連上層貴族也在所不免……既然如此,既定的傳統、功業、學問、信仰又並不怎麼可信可靠,大都是從外面強加給人們的,那麼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突出出來了。《古詩十九首》在表面看來頹廢、悲觀、消極地感嘆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欲求和留戀,就是那些公開宣傳“人生行樂”的詩篇,內容也仍不同於後世*之作,“何不飲美酒,被服紈與素”,與儒家教義顯然不相容,人的覺醒是在對舊傳統舊信仰的破壞中取得的,而其它流傳下來的優秀詩作,蘊藏着一種向上的、激勵人心的意緒情感,在“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老驥長嘶,建安風骨的人生哀傷是與其建功立業“慷慨多氣”交融在一起的。“人的覺醒”沒有流於頹廢消沉,才使這種內容具備美學深度。

陳舊的禮法擋不住新穎的思想。才*勝過節*,薄葬取代厚葬,王弼超越漢儒,“竹林七賢”成了六朝的理想人物。詩人和人格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學問、節*、功業成爲這一歷史時期哲學和文藝的中心。當然這裏的“人”,是門閥士族。字曹丕確定九品中正制度以來,對人的評議正式成爲社會、*、文化談論的中心。本來,有自給自足不必求人的莊園經濟,有世代沿襲不會變更的社會地位,門閥士族們的興趣由環境轉向內心,有經學轉向藝術,也並不奇怪。在哲學領域,不是外在的紛繁現象,而是內在的虛無本體,成了哲學的首要課題。外在的任何功業事物都是有限和能窮盡的,只有內在的精神本體,纔是根本、無限和不可窮盡,有了後者纔可能有前者。所以,具有無限可能潛在*的精神、格調、風貌,成了這一時期哲學中的無的主題和藝術中的美的典範。兩漢的五*繽紛的世界(動的行爲)讓位於魏晉的五*繽紛的人格(靜的玄想),抒情詩、人物畫這時開始成熟。而“以形寫神”和“氣韻生動”作爲美學理論和藝術原則在這一時期提出,是毫不偶然的了。它們共同體現了這個時代的精神——魏晉風度。

1.根據文意,下列對“魏晉風度”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魏晉風度”是一種美學思想,一種藝術原則,也是一種時代精神。

B.同傳統文化重視人的外在學問、節*、功業相比,“魏晉風度”更重視人的內在精神,人的存在和人格本身的價值。

C.同兩漢文化“動的行爲”相比“魏晉風度”從“五*繽紛的世界”,轉向“五*繽紛的人格”,更注重“靜的玄想”審美追求從務實轉向務虛。

D.“魏晉風度”也有人生哀傷,但哀傷的是如何建功立業,沒有頹廢悲觀,仍然充滿慷慨之氣,因此而同樣具有美學深度。

2.下列對“人的覺醒”的相關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人的覺醒”體現了對舊傳統舊信仰的反抗,是一種區別於屈服外在權威的內在的人格的覺醒和追求。

B.對生死存亡的重視、哀傷、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嘆,是“人的覺醒”的典型音調。

C.黃巾起義前後,戰禍不以,疾疫流行,使人對傳統、功業、學問、信仰產生懷疑,也是促使魏晉時期“人的覺醒”的重要原因之一。

D.有了“人的覺醒”,社會意識形態便由經學轉向藝術,由外在的學問、功業轉向潛在的精神、格調,因此有了抒情詩、人物畫,有了哲學。

3.下列對文章內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東漢以來莊園經濟日益鞏固和推廣,大量個體小農和工商奴隸而爲束縛在領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極強的農奴或準農奴,阻礙了“人的覺醒”的進程。

B.隨着經濟社會和*社會的發展變遷,煩瑣、迂腐、荒唐的兩漢經學的崩潰,是 歷史的必然。在自由議論爭辯相當盛行的社會風氣中,一種真正思辯的、理*的“純”哲學,一種真正抒情的、感*的“純文藝”也就應運而生了 。

C.《古詩十九首》“何不飲美酒,被服紈與素”等詩句公開宣揚“人生行樂”,與儒家教義顯然不相容,但其它流傳下來的優秀詩作,蘊藏着一種向上的、激勵人心的意緒情感,則體現“人的覺醒”。

D.“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底下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老驥長嘶,建安風骨的人生哀傷底下是建功立業的“慷慨多氣”,“人的覺醒”沒有流於頹廢消沉,才使這種內容具備美學價值。

【回答】

1.C   2.D   3.B

知識點:現代文閱讀 單元測試

題型:現代文閱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hant/exercises/055jdq.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