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關於王觀的百科

閲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完成後面的題目。(5分)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王觀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
武威①送劉判官赴磧西②行*岑參大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都護行營太白③西,角聲一動胡天曉。王觀調雨為酥,...
請默寫出下列名篇中的佳句。(8分)(1)欲問行人去那邊?                      。(王觀《...
閲讀下面的宋詞,完成l5――l7題。(8分)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王觀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欲問行人去那邊?...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王觀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南...
王觀在《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上片中“               ,               ”比喻了...
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中別出心裁,反意創新,用美人的眉目來比喻山水的詩句是:             ...
王觀經典語錄
  • 王觀經典語錄

  • 王觀(1035~1100),字通叟,如皋(現屬*蘇如皋)人,宋代詞人,與高郵的秦觀並稱二觀。王安石為開封府試官時,科舉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考中進士。後歷任大理寺丞、*都知縣等,相傳曾奉詔作《清平樂》一首,描寫宮廷生活。高太后對王安石等變法不滿,認為王觀屬於王安石門生,就以《清平樂》褻...
  • 17862
王觀造句怎麼寫
  • 王觀造句怎麼寫

  • 張世南、王觀國等進一步申説了王聖美的學説。女王觀看了這家劇院的首夜演出。就在這時,王觀看好了,隨手把兔毫盞放了下來。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欲問行人去哪也?眉眼盈盈處。王觀王觀國所撰《學林》,專門考辨六經史傳及其他書中文字的形、音、義,在宋代考據學著作中非常著...
  • 28459
王維的《使至塞上》中以其寫景壯觀,氣勢流暢,被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詩句”是
《史記》載:(楚莊王)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莊王曰...
王觀國造句怎麼寫
  • 王觀國造句怎麼寫

  • 張世南、王觀國等進一步申説了王聖美的學説。王觀國所撰《學林》,專門考辨六經史傳及其他書中文字的形、音、義,在宋代考據學著作中非常著名。...
  • 18945
觀察下圖,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規定,有資格繼承王位的是(   )A.①               ...
閲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八年,(楚)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
王維的《使至塞上》中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為:        ,        。
王權觀念造句怎麼寫
  • 王權觀念造句怎麼寫

  • 自秦漢以降,祲暈被完全視為妖異徵兆,這是為王權觀念的逐漸強化所決定的。自秦漢以降,祲暈被完全視為妖異徵兆,這是為王權觀念的逐漸強化所決定的吳近這才恍然大悟,認為這是上天的徵兆。自秦漢以降,祲暈被完全視為妖異徵兆,這是為王權觀念的逐漸強化所決定的。...
  • 24192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莊王)八年,伐陸渾戎(在洛陽西南),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
王維的《                   》極寫大漠之境,被王國維稱為“千古壯觀”的名句是“       ...
《史記》載:(楚莊王)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楚王曰...
文言閲讀*文   鄒忌入朝見威王,曰:“……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
《史記》記載:(楚莊王)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莊王...
《在冥王星上我們坐下來觀看》經典語錄
  • 《在冥王星上我們坐下來觀看》經典語錄

  • 經典語錄會記得這個地方嗎?當有一天,我們已無處可去。會想念這個地方嗎?當有一天,我們已無處可去。會哭嗎?因為這苦難的土地。會笑嗎?因為沒有人再留在這裏。...
  • 5377
王觀瀾造句怎麼寫
  • 王觀瀾造句怎麼寫

  • 在橋兒溝召開的邊區縣委*記、*部長會議上,王觀瀾為此作了三個小時的工作報告,王明也聽了報告。在橋兒溝召開的邊區縣委*記*部長會議上,王觀瀾為此作了三個小時的工作報告,王明也聽了報告在橋兒溝召開的邊區縣委*記、*部長會議上,王觀瀾為此作了三個小時的工作報告,王明也聽了...
  • 31488
《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經典語錄
  • 《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經典語錄

  • 經典語錄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脱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於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為可知者也。先生...
  • 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