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習題庫

> 閲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題永和九年,歲在*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之蘭亭,修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

閲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題永和九年,歲在*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之蘭亭,修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題永和九年,歲在*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之蘭亭,修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

閲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題

永和九年,歲在*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之蘭亭,修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敍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王羲之《蘭亭集序》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shāo)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yín)。其上,為睥(pì)睨(nì)樑 欐(lì)之形;其旁出堡塢(wù),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cù)偃(yǎn)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gēng)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①,神者倘(tǎng)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②?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餘未信之。

——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① “又怪其”四句: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陳設在這偏僻的蠻夷地區,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這確實是徒勞而無功用的。更,gēng音,經歷。售其伎,顯露其技藝。伎,通“技”。售,出售,這裏是顯露的意思。

② “神者”二句:神靈的造物者大概不應該這樣做吧,那麼造物者就果真沒有吧?”儻(tǎng),通“倘”。或許,大概。不宜,不應該。如是,如此,指“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現象。果,真的。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羣賢畢至              賢:賢能

B. 不能喻之於懷          喻:明白

C. 其一西出              西:向西

D. 良久乃已           已:停止

1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  )

A. 亦猶今之視昔             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

B. 當其欣於所遇             其響之激越

C. 引以為流觴曲水           愈以為誠有

D.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投以小石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影響深遠。書法史上“蘇(蘇軾)王(王羲之)米(米芾)蔡(蔡襄)”齊名。

B. 序也作“敍”或稱“引”,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可以説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

C. 《蘭亭集序》最後一段從理論上説清了所以要編《蘭亭集》的原因。最後一句,交代了寫序的目的,引起後人的感懷。文字收束得直截了當,其中的情思卻綿綿不絕

D. 《小石城山記》以作者的遊蹤為線索,記敍了旅途見聞和山川景物,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抒發了他貶逐永州遊歷自然時心中的感慨,構成了文章的寫景和議論兩段。

14.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2) 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

15.用(/)給下面的文言文斷句,限斷8處

秦  以  攻  取  之  外  小  則  獲  邑  大  則  得  城  較  秦  之  所  得  與  戰  勝  而  得  者  其  實  百  倍  諸  侯  之  所  亡  與  戰  敗  而  亡  者  其  實  亦  百  倍。

——蘇洵《六國論》

【回答】

11.A

12.A

13.A

14.(1) 抬頭看廣大的宇宙,低頭觀察繁盛的萬物,用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的,足夠用來窮盡視覺和聽覺的樂趣,實在是值得高興。

(2) 有人説:“(造物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來安慰那些賢能卻在這裏受辱的人。”

15.秦  以  攻  取  之  外/ 小  則  獲  邑/ 大  則  得  城/ 較  秦  之  所  得/ 與戰  勝  而  得  者/ 其  實  百  倍/ 諸  侯  之  所  亡/ 與  戰  敗  而  亡  者/ 其  實亦  百  倍。

【解析】

11.試題分析:本題題幹是“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是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實詞含義能力。近幾年文言文考查都堅持“課外材料考課內”這一原則,即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學生陌生的,但知識點卻是課內的,可從學過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語典故中找到相關依據。因此考生拿到考題時要運用聯想,聯想已學過的課文中的詞句。還有可以聯想現代漢語雙音節詞和成語,此外,還要注意古代漢語中通假字、偏義複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四種情況。文言文字音,要求學生對於常見的文言文字音能夠識記,記憶時可結合字詞意思進行。本題A項,賢才,賢能的人。

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比如本題的A項,可以根據語法知識來辨別正誤,因為前面的“羣”為形容詞,故後面的“賢”應活用為名詞。意思為賢能的人。

1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虛詞的意義和用法。A,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B項,其:他們,代詞/其:那,代詞。C項,為:當作,動詞/為:認為,動詞。D項,以:因為,介詞/為:用,介詞。故選A。

13.試題分析:本題題幹是“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內容以及文言文涉及的知識的理解和賞析能力。A項,“書法史上‘蘇(蘇軾)王(王羲之)米(米芾)蔡(蔡襄)’齊名”錯誤。“宋四家”蘇(蘇軾)黃(黃庭堅)米(米芾)蔡(蔡襄)。故選A。

14.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文言翻譯要抓住重點實詞,注意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及通假字等文言現象,這些既是知識點又是考點。此題的重點詞語和句式有:第一句,宇宙之大,品類之盛:定後倒裝。遊目騁懷:縱展眼力,開闊胸懷;遊,騁,使動。娛:樂趣。信:實在。第二句,或:有的人。以:用來。夫:那些。辱於此:介後,被動,在這裏受辱。翻譯時,還要注意句子意思表達的流暢。

1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句意,從整體上將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再根據句子中的主謂語或動賓關係,名詞作主語或賓語以及文言虛詞等標誌*詞語斷句。句子中的名字、稱謂、地名、連詞等一般為斷句標誌。本句大體意思是:秦國除用攻戰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還得到諸侯的割地賄賂),小的就獲得城鎮,大的就獲得都市,把秦國由受賄賂得到的土地與戰勝而得到的土地比較,實際上有一百倍,把諸侯賄賂秦國所失去的土地與戰敗所失去的土地比較,實際上也有一百倍。據此句子可以斷開為: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參考譯文: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沿着它走過去什麼也得不到;另一條稍微偏北又折向東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積石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矮牆和棟樑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像堡壘,有一個像門的洞。從洞往裏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着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着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佈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佈置的。

哎!我懷疑造物者的有無已經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造物者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輳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的機會,這確實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造物者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麼造物者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説:“造物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來安慰那些賢能卻在這裏受辱的人。”。也有人説:“這地方山川鍾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產奇峯怪石。”這二種説法,我都不信。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mo/exercises/gwq8yj.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