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關於曾國藩的百科

作文以下文題,任選其一。文題一:灑滿陽光的記憶文題二:閲讀下面材料,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曾國藩是*歷史上最...
閲讀下列有關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  參與洋務運動的曾國藩説:“今日和議既成,中...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曾國藩的領導力:並非權謀,而是理念不少人心中的曾國藩,是“權謀”的形象。事實上,...
有人説洪秀全和曾國藩的鬥爭是"耶穌與孔子的鬥爭"。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         ...
《曾國藩全集》經典語錄
  • 《曾國藩全集》經典語錄

  • 曾國藩(1811—1872),字伯函,號滌生,晚清重臣,湘*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事家、理學家、*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是*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人,以...
  • 23852
《曾國藩全書》經典語錄
  • 《曾國藩全書》經典語錄

  • 經典語錄逞強鬥*,説到底就是要獲得對他人的超越感和優越感,從而謀求他人對自我的肯定、服從或尊敬。然而這種優越感的獲得往往以壓抑他人、傷害他人為代價。在某一時間,某一場合或者某一範圍內你確實征服了他人,但在另一時間、另一場合或者另一範圍內你又征服不了他人,而且你...
  • 16854
 孫中山小時很崇拜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發誓要做第二個他,此人是(   )A.洪秀全         B.曾國藩...
洋務派在*的代表人物是  A、曾國藩       B、奕            C、張之洞         ...
曾國藩造句怎麼寫
  • 曾國藩造句怎麼寫

  • 曾國藩的意思:清末洋務派和湘*首領。湖南湘鄉白楊坪(今屬雙峯)人。曾任內*學士。1853年初在湖南督辦團練,創建湘*。率兵*太平*。後歷任兩*總督、欽差大臣,統轄蘇、皖、贛、浙四省*務,成為第一個被清廷授予大權的*。1865年攻陷天京(今南京)後,又北上進剿捻*。任直隸總督時,殘民...
  • 32538
有人認為:曾國藩是事業功名和持家教子的成功典範,下列活動與他有關的是①創辦福州船政局   ②創辦湘*   ③創...
19世紀60年代初,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為興辦洋務,都曾寫過不少奏摺和書信,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彙應該...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1860年12月,曾國藩上奏摺説,目前借外國的力量助剿、運糧,可以減少暫時的憂慮;將來學...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曾國藩的領導力:並非權謀,而是理念不少人心中的曾國藩,是“權謀”的形象。事實上,在朝...
9.徐中約《*近代史》載:“他們於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漢,並席捲湖北和*西,將曾國藩困在*西境內。……...
洋務派的*代表是A、曾國藩             B、李鴻章             C、左宗棠     ...
有人認為:曾國藩是事業功名和持家教子的成功典範,下列活動與他有關的是(  )①創辦福州船政局    ②創辦湘*...
.(13分)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同治初年由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領導的自強運動,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
22.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晚清著名*家、*事家和理學名家曾國藩被譽為“中興名...
有人説洪秀全和曾國藩的鬥爭是“耶穌與孔子的鬥爭”。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      ...
39.    曾國藩、李鴻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威脅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煥等人感知,在*事上,太平天國借用了西洋技...
19世紀70年代中期,被清*任命為欽差大臣並收復新疆的是(  )A.曾國藩       B.左宗棠     ...
《曾國藩家訓》造句怎麼寫
  • 《曾國藩家訓》造句怎麼寫

  • 1、那麼再次落榜的曾國藩該怎麼辦呢?又是什麼事情讓曾國藩下定決心從此堅持無一日不讀書的呢?敬請收看《曾國藩家訓》第二集《無一日不讀書》。2、待人處事各個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最終寫出備受後人稱讚的《曾國藩日記》和《曾國藩家書》,難道僅僅是因為他有*的習慣嗎?敬請收...
  • 15427
曾國藩家書造句怎麼寫
  • 曾國藩家書造句怎麼寫

  • 事後,曾國藩“外慚清議,內疚神明”《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家書從讀書、做人、理家三大方面體現了曾氏家訓思想。《曾國藩家書》所闡述的上述觀點,體現了湘鄉派的創作主張。《曾國藩家書》“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
  • 20554
洋務派的*代表是(   )A、曾國藩            B、李鴻章           C、左宗棠   ...
下列人物不屬於維新變法思想的代表人物的是: A.康有為          B.梁啟超    C.曾國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