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文谷 >

習題庫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①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賦予模仿兩種完全不同的定義。在第三卷中,模仿指的是一種詩...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①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賦予模仿兩種完全不同的定義。在第三卷中,模仿指的是一種詩...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①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賦予模仿兩種完全不同的定義。在第三卷中,模仿指的是一種詩...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①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賦予模仿兩種完全不同的定義。在第三卷中,模仿指的是一種詩的風格,類似我們所說的直接引用,與敘述相對立,其意思是,如果詩句實際上是以人物的角*在說話,那麼此時詩人似乎在模仿他的人物。在第三卷中,柏拉圖所說的模仿是同質*的:悲劇中,演員模仿人物,也就是說模仿者與被模仿者從*質上來說是相同的;而在史詩中,詩人的語言模仿人物的語言,這種模仿可以說是一種同化的行為。

②然而在第十卷中,模仿就不僅僅是一種風格,而成為詩的本體,是詩歌的語言與現實世界之間的本質關係,任何描述外部世界和人物的語言都是模仿。與同質*模仿不同,這裡所說的模仿是異質的,模仿者是語言,被模仿者是人物和事件,詩人對世界和各種事件的描繪成為模仿行為。柏拉圖在論述詩歌問題的時候,加入一個畫家作為論*的中項。他以“床”為例,首先是自然的床,它是床這個事物的本質,具有唯一的形式,只可能出自神的創造;現實世界中由工匠製作出來的床是對“自然的床”的模仿。而畫家的床只不過在模仿事物看上去的樣子而不是事物實在的本身,因此畫作是對影像的模仿而不是對真實的模仿,跟真理隔了三層。

③柏拉圖關於模仿的討論最終落腳在倫理學,他對詩人實際上提出了這樣一個悖論:如果他們不與詩歌中的主人公做同樣的事情,那麼就說明他們沒有關於這些事務的正確知識,只不過是假裝表現主人公的行動和語言。但是,如果他們與主人公做同樣的事情,那麼他們就不再是詩人。這樣,任何人都不可能既是詩人同時又是一個誠實的人。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在這篇對話中,模仿具有雙重的涵義,而柏拉圖卻沒有加以區分。第一個涵義:詩人模仿現實事物如同畫家,比如說畫一張床;第二個涵義:詩人模仿其他人,讓我們看看柏拉圖對荷馬的指責:他雖然從未真正統治過任何城邦卻以一個統治者的方式說話,雖然從未制定任何法律,卻以立法者的方式說話。因此,當他批評荷馬的詩遠離真實世界的時候,實際上有雙重含義:一方面,荷馬對*、戰爭和教育等公共事務缺乏真正的知識,因此他所說的話遠離真理;另一方面,荷馬本人與那些在特殊領域具有真正知識的那些人物之間有很大的距離。但是,如果我們在這個意義上審視柏拉圖對詩人和畫家所作的對比,就會發現一些問題:根據柏拉圖對模仿的定義,畫家雖然模仿工匠所做的床,但是並不能說畫家模仿工匠本人。畫家的工具是筆和墨,而工匠用的是斧頭和鋸子,因此柏拉圖並不指責畫家為模仿工匠。然而,詩人與畫家的區別在於前者使用的是對一切人都是共通的語言,詩人與他們的模仿物件有一種本質上的類似*,於是在柏拉圖眼中,詩人不僅僅模仿物件,而且使自己變得像被模仿的物件,形成一種雙重的同化。這種雙重的模仿實際上使詩人完全成為詩歌所描繪的世界的附庸,也就是說,在柏拉圖眼中,並非詩人創造了詩歌所描繪的世界,而是詩歌的世界創造了詩人,一個純粹的依附者當然談不上有什麼太大的價值。

④柏拉圖對模仿問題提出的兩種不相容的定義分別屬於風格和本體。柏拉圖在第三卷中從風格的角度來看問題,詩人可以進行選擇,對於詩人而言,模仿是一個主動判斷的結果,詩人為了達到某種效果,進行模仿或者不模仿。但是,在第十卷中,從本體的角度來看,詩人則無法進行選擇。出於反對模仿的倫理要求,柏拉圖把詩人從理想國裡全部驅除乾淨,即使偉大的荷馬也不例外,因為詩人不可能不是模仿者。從邏輯的一致*來看,如果模仿屬於風格的範疇,那麼這就是文學的內部問題,作家根據其倫理或美學的判斷在創作過程中加以抉擇。如果模仿屬於本體的範疇,實際上這就成為文學的外部問題,其實質是探討文學作為一個整體與文學之外的世界處於何種關係。

(摘編自錢翰《文學的再現問題中的意識形態》)

4.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柏拉圖看來,藝術的事物是對模仿自然的事物的現實的事物的模仿,是對影像的二重模仿。

B.在柏拉圖看來,作為詩的風格意義上的模仿,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中其施、受主體的具體*質是多樣而非單一的。

C.柏拉圖對荷馬的詩的指責從兩個層面來展開,一個從帶著真理的知識角度,另一個是從帶著知識的身份角度。

D.詩的風格意義上的模仿是主觀的、同質的,而詩的本體意義上的模仿是客觀的、異質的。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如果詩人本身在一首詩歌中處處出現,從不隱藏自己,那麼這種詩歌風格就稱為敘述。

B.在柏拉圖看來,風格意義上的模仿與否並不改變其為本體意義上的模仿的事實。

C.在柏拉圖看來,詩人與畫家的價值區別在於詩人使用的工具使得他們與模仿物件具有本質上的類似*。

D.柏拉圖在論述詩歌問題的時候,加入一個畫家作為論*的中項,畫家對工匠的模仿與詩人對被模仿者的模仿是同構的關係,均與真理隔了三層。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模仿如果按照文學的內、外部來劃分,可以分別概括為“模仿是不是好的文學?”和“文學是不是模仿?”兩個問題。

B.柏拉圖對於模仿的風格和本體界說是出於倫理學的目的,他為前者尋找了前進的方向和途徑,卻用後者將這種方向和途徑毀滅了。

C.在柏拉圖看來,詩人價值的剝奪在於詩人對一個世界的創造是通過對自身向模仿物件的雙重同化實現的。

D.柏拉圖對詩人的倫理學悖論限制了人格身份的單一*,切斷了詩人與其他職業者的切換途徑,而這種限制和切斷很大程度上在於其對詩本體的界說。

【回答】

4.A

5.D

6.B

【解析】

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項,錯在“是對影像的二重模仿”,原文說的是“對影像的模仿”。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論述類文字閱讀經常是以客觀題選擇題的題型出現的,答題的時候要把握一個基本的答題要領:整體把握,抓住關鍵語句,在文中找*。具體步驟如下:第一步,通讀全篇,大致瞭解。第一遍先整體粗略閱讀全文,大致瞭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數。那麼我們要大致瞭解文章的大致內容、瞭解文章的大致結構,主要思路、瞭解文章敘述的基本要素、弄清文章的線索、順序、層次等。此題會出現的干擾項有以下型別:以偏概全,張冠李戴,胡亂猜測等等。該題中“二重模仿”設題為“模仿”,即為“張冠李戴”。學生要善於對文章內容進行辯*分析、比較、推斷。

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D項,錯在“同構的關係”,原文說“詩人不僅僅模仿物件,而且使自己變得像被模仿的物件,形成一種雙重的同化”,這與畫家則不相同。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易錯*示】1.做這類題目要首先閱讀全文,把握全文要點,然後認真閱讀題幹,明確答題方向,弄清題目的限制與提示,確定有效的閱讀區間,將題幹、材料、選項三者對照,將選項與原文對照,排除干擾項。 2.辨別清楚題幹中的“不符合文意”與“不屬於”。“不符合文意”是指該選項與本文資訊有不相吻合的地方;“不屬於”則是指不管該選項所表述的內容是否正確,只要它不屬於該重要概念的範疇之內,就應選定它為“不屬於”。本題考核“不符合文意”,即與文字資訊不相吻合的地方, 學生要善於對文章內容進行辯*分析、比較、推斷。

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B項,錯在“為前者尋找了前進的方向和途徑”,於文無據。

【考點定位】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內容要點”又分為“顯形要點”和“隱形要點”。“顯形要點”是指在文章中有明顯語言標誌的要點,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序列的詞語引出的句子,或某一段中並列於其他段落的中心句;“隱形要點”是指作者的觀點並無語言標誌,散見於文章各處的要點,要在文章各部分的字裡行間尋找並概括,從各種資訊中揣摩作者的意圖。具體的說就是:對具體的內容準確地加以概括,提煉出它的核心,這是一種抽象的概括能力;對抽象的內容加以闡發,使之具體化,即利用具體的材料或經驗作出解釋,這是一種形象發散思維能力;對含蓄的語句加以解釋,即結合具體語境分析,解釋語句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這是一種綜合分析思維能力。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ongwengu.com/zh-tw/exercises/8pggge.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推薦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