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照通常的理解,前者属于“戏剧”,后者属于“诗”,我们的元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照通常的理解,前者属于“戏剧”,后者属于“诗”,我们的元曲...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照通常的理解,前者属于“戏剧”,后者属于“诗”,我们的元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照通常的理解,前者属于“戏剧”,后者属于“诗”,我们的元曲研究也基本上是按此一分为二而进行的。但对关汉卿而言,他是否也有“戏剧”与“诗”的分别呢?如果有,它们的分别在何处?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套数则合一宫调中诸曲为一套,与杂剧一折略同。但杂剧以代言为事,而套数则以自叙为事,此其所以异也。”

实际上,杂剧与散曲(王国维所谓的“套数”)有时并不易分别。赵景深先生《元人杂剧钩沉》中收入的套曲,当归为杂剧还是归为散曲,实际上还可以继续探讨的。同样的,《全元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宾白便与杂剧无异。杂剧与散曲的距离是否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遥远?杂剧研究、散曲研究的两分显然不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元曲。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断然将《元曲选》收入的明初贾仲明等所作六种杂剧排除于元曲之外,后来的研究者一般也依从王氏的区分,至于明代前期朱权、朱有燉继续进行的北杂剧创作,自然应归为“明杂剧”的研究范围。作为历史*研究,这样的区分无可厚非,但分割包片的研究有时却不利于较深入的研究。我们现在面对的元杂剧的基本材料,主要是《元刊杂剧三十种》以及明万历年间的明抄、明刻本元人杂剧。元刊杂剧为民间坊刻本,错讹、残缺甚多,并不能代表元杂剧创作的“本来面目”。而朱有燉的杂剧现存明永乐、宣德年间的藩府原刻本,由于朱有燉作杂剧有意追求“金元风范”,所以他的现存剧作可能反映出一些杂剧创作的“本来面目”。又如《脉望馆*校本古今杂剧》最初发现时,曾引起很大的轰动。但半个世纪以来,除孙楷第、王季烈等先生曾作出一些考辨工作外,对于《脉望馆*校本古今杂剧》,特别是其中的抄本杂剧,还缺少进一步的研究,而抄本杂剧可能反映了元杂剧表演形态等方面的问题。朱有燉的杂剧和脉望馆抄本杂剧长期不被重视,当然也有历史原因。前者出自贵族之手,后者染有帝王家的**。

80年代以来,戏曲文物研究成为戏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华戏曲》杂志的同仁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山西新绛元墓戏雕的发现以及山西上党《迎神赛社礼节传簿》的发现,都是80年代元曲研究的大事。但是,戏曲文物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并没有在同期或稍后的杂剧研究中反映出来。有的研究者习惯于沿着既有的逻辑思路奔驰,昧于纸上而不及地上。如元杂剧的表演体制、元杂剧的流布等问题,如果忽略戏曲文物的研究而径直作出结论,都是很危险的。

自近代以来,“白话文学”、“俗文学”倍受青睐,元曲研究(主要是元杂剧)适逢其时。新*成立以来,重视有“**”的文学,元曲因为有“丰富的**”也得到高度评价。在雅与俗的取舍之间,元曲似乎总近于“俗”,所以与文人士大夫的雅词属两家。从学科建设看,也有理由分别归为曲学与词学。但元曲果真属于“俗文学”么?元曲乃宋金词之变,这是明清人比较一致的看法,今人多以为是无根之谈。在近人吴梅、王易等研究者那里,词、曲的研究也仍未分家。赵山林先生对金词、元曲关系演变的考察,或可开阔我们的视野。

元曲研究不能局限于元曲,仅仅凭借《元曲选》、《元曲选外编》和《全元散曲》,外加上《录鬼簿》《中原音韵》和《太和正音谱》,在过去不够,在今日更显局促。多一点纵横上下,很有必要。

(摘编自邹德艳《二十世纪元曲研究刍议》,有改动)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 —般来说,“元曲”是由元杂剧和散曲两部分组成,按照文学作品的样式来说,元杂剧属于“戏剧”,散曲属于“诗”。

B. 王国维认为散曲同—宫调中的各曲合为一个套数,大体相当于杂剧中的—折,但杂剧以代言为事,套数以自叙为事。

C. 《全元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宾白便具有了杂剧的艺术特征,这说明元杂剧和散曲在艺术特征上并没有本质区别。

D. 用两分法进行元曲研究,因一些研究材料在区分界限上的模糊,给研究工作带来一定障碍,不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元曲。

7.下列理解和分折,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元刊杂剧虽为元人杂剧,但因错讹、残缺甚多,反而不如明代朱有燉的杂剧因追求“金元风范”,而能真实地反映出元杂剧创作的“本来面目’’。

B. 近代有的研究者在戏曲文物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绩,但这些成绩并未在同期或稍后的杂剧研究中反映出来,元曲研究己经步入一个认识误区。

C. 新*成立以来,“白话文学”“俗文学”因为具有较强的‘‘**”而备受青睐,元曲因为有“丰富的**”而适逢其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D. 明清对人们认为元曲是宋金之词的延续发展,而现代人多不认同这—观点,但从历史的角度多一些纵横上下,对予当今的元曲研究是很必要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收入元曲,排除了《元曲选》中明初贾仲明等所作六种杂剧,后来的研究者一般也依从这种区分,但这种研究方法有局限*。

B. 《脉望馆*校本古今杂剧》被发现时,虽引起很大轰动,但并没有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原因在于它出自贵族之手,染有帝王家的**。

C. 无论是杂剧研究、散曲研究的两分,还是元曲研究的分割包片,都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可见远去研究不能局限于元曲。

D. 元曲“丰富的**”,因此收到高度评价:但至于元曲究竟属于“雅文学”还是“俗文学”,一直以来却没有形成定论。

【回答】

6.C

7.C

8.B

【解析】

6.试题分析:C项“元杂剧和散曲在艺术特征上并没有本质区别”理解错误,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相关内容为“杂剧与散曲(王国维所谓的‘套数’)有时并不易分别……《全元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宾白便与杂剧无异”,作者以《全元散曲》为例是为了说明杂剧与散曲有时不容易分别,但并不是说元杂剧和散曲无本质区别。

7.试题分析:C项“‘白话文学’‘俗文学’因为具有较强的‘**’而备受青睐”理解错误。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倒数第二段,相关内容为“自近代以来,‘白话文学’‘俗文学’倍受青睐,元曲研究(主要是元杂剧)适逢其时。新*成立以来,重视有‘**’的文学,元曲因为有‘丰富的**’也得到高度评价”,据此可知,新*成立以来受青睐的是有“**”的文学,而非“白话文”和“俗文学”。

8.试题分析:B项张冠李戴。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结尾部分,相关内容为“朱有燉的杂剧和脉望馆抄本杂剧长期不被重视,当然也有历史原因。前者出自贵族之手,后者染有帝王家的**”。据此可知,出自贵族之手的是朱有燉的杂剧,而不是《脉望馆*校本古今杂剧》。

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找出选项对应区间,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本题B选项中“《脉望馆*校本古今杂剧》……出自贵族之手”就属于张冠李戴。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选择题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exercises/q8zo0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