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习题库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12分)在作品中不朽——纪念李伯安先生孟会祥李伯安先生的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12分)在作品中不朽——纪念李伯安先生孟会祥李伯安先生的画,...

问题详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12分)在作品中不朽——纪念李伯安先生孟会祥李伯安先生的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12分)

在作品中不朽——纪念李伯安先生

孟会祥

李伯安先生的画,使我从十几年前看到的第一眼起,就被震撼。这种震撼,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减。 2014年5月2日,我收到好友黄天奇先生的短信,他说,这一天是伯安先生逝世十六周年纪念日。我的心一揪,一种郁结不散的压抑感攫紧了我。 

李伯安先生是河南洛阳人,生于1944年,是20世纪末一位漠视功名、不求闻达、默默耕耘于国画人物之苑的艺术赤子。他广采博纳,融汇中西,大大地丰富了国画人物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他痴情于北方老农,画风老辣而雄放。 

李伯安面目清癯,身体孱弱,讷于言辞,平生不惯世路。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精神和才华才全部集中于艺术。他执意西行,义无反顾地画,先受知于东瀛人西部基夫。西部基夫死后,又受知于作家兼画家冯骥才。李伯安什么也不需要,只欣慰于得到鼓励,便有豪情万丈的创作*。作为黄河之子,从1988年起,他就将目光转向黄河,用人物画来表现黄河的精神。他起初的设想是画一幅黄河自源头至入海口的长卷,然而一旦动手,方知工程过于巨大,遂将表现内容缩至仅画河源一段。他先后三次奔赴黄河之源,去探寻*生活的奥秘和风情。十年艰*,几易其稿,终于基本完成了这幅高1.9米、长122米的长卷。由于画中的*生活在黄河之源,而黄河又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因此该画定名为《走出巴颜喀拉》。全画描绘了266个神态各异的藏族人物,分“圣山之灵”、“开光大典”、“朝圣”、“哈达”、“玛尼堆”、“劳作”、“歇息”、“藏戏”、“赛马”、“天路”等十个部分。精*绝伦的画面,犹如一曲曲气势恢宏的高原生命赞歌。一组组苍茫凝重的艺术形象和浩然大气的节奏安排,寄寓了大河东流去的万古豪情,彪扬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黄河文明。高昂的立意,恢宏的气象,精湛的刻画,独具个*的艺术语言,使《走出巴颜喀拉》当之无愧地跻登*人物画经典之列。 

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的杰出之处,一为大,一为新。通常,*艺术长于短章,缺少宏大叙事;长于闲逸轻灵,短于深厚壮丽。《走出巴颜喀拉》深厚的人文背景是黄河与五十六个民族吾土吾民的历史与精神。李伯安借助对藏族人物的刻画,唤醒了人们久已尘封的宗教般的情愫,庄严而又肃穆。建立在素描基础上的准确造型,与刻符、岩画、雕塑、舞蹈等原始艺术融会贯通,三代秦汉的民族血气,顿还旧观。其人物面部表情的处理细腻精到,而衣着、场景又大笔渲染,整个画面工细到极致,又写意到极致,似有笔有墨,又似无笔无墨,中西交汇,法度全新,现代美术的瑰丽,在此呈现。

毫不夸张地说,如此史诗般的作品,李伯安之前没有,李伯安身后至今没有。有的评论家把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与蒋兆和的《流民图》相提并论,它当之无愧。 

1998年5月2日,李伯安猝然倒在这幅长卷之前。像《红楼梦》伟大的残缺一样,《走出巴颜喀拉》的第十部分只是草稿。为了心中的艺术,李伯安把自己完完全全融进了巴颜喀拉那漫天皆白寥廓无垠的圣境…… 想李伯安先生一生郁郁,乐荣有限,而天地不仁,偏偏不假其年!在世之时,魂牵梦萦的是画;撒手之际,恋恋不舍的也是画。他将灵魂熔铸于画中,升华于画中,他也在作品中不朽! 

冯骥才这样评价他:“在*画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度上,站着一个巨人。今天的人更多是认定他的艺术成就,而将来的人一定会更加看重他的历史功绩。因为只有后世之人,才能感受到这种深远而永恒的震撼。”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09期)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的主标题是“在作品中不朽”。作者所谓的“不朽”,既是指李伯安的高洁品质不朽,也是指李伯安崇高的艺术追求和伟大的艺术成就、历史功绩不朽。

B. 第一段,作者叙述了自己的两次心灵波澜:一是初看李伯安画时的“震撼”,一是接到朋友关于李伯安逝世纪念日的短信时的“压抑”。前后对比,突显李伯安对自己的影响。

C. 第二、第三两段,概述李伯安的艺术人生。这两段既写及他超拔出尘的为人,也写及他在绘画上的经历、际遇、风格,点明他昂扬的创作*和崇高的艺术追求。

D.文末,作者直接引用了冯骥才对李伯安的评价。这一是因为冯骥才是李伯安的知音;二是因为冯骥才对李伯安的评价与前文内容相契合,与作者自己对李伯安评价很近似。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李伯安从1988年起,他就将目光转向黄河,用人物画来表现黄河的精神。他起初的设想是画一幅黄河自源头至入海口的长卷,然而一旦动手,方知工程过于巨大,遂将表现内容缩至仅画河源一段,成为一个遗憾。

B.李伯安是20世纪末一位漠视功名、不求闻达、默默耕耘于国画人物之苑的艺术赤子。他面目清癯,身体孱弱,讷于言辞,平生不惯世路。正因为如此,他的精神和才华才全部集中于艺术。C.《走出巴颜喀拉》寄寓了大河东流去的万古豪情,彪扬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黄河文明,当之无愧地跻登*人物画经典之列。 

D. 《走出巴颜喀拉》深厚的人文背景是黄河与五十六个民族吾土吾民的历史与精神。说明了*艺术长于短章,缺少宏大叙事;长于闲逸轻灵,短于深厚壮丽。

9. 为什么说李伯安的画作《走出巴颜喀拉》是“史诗般的作品”?(6分)

【回答】

7. (3分)B(B项“前后对比,突显李伯安对自己的影响”误解文意。初看李伯安画时的“震撼”,是表达对传主的钦佩;接到朋友短信时的“压抑”,是因为感到纪念李伯安的声音太微弱,觉得自己有责任发声纪念李伯安。写两次心灵波澜,是要交代写作缘由。)

8. C(3分)( A.“成为一个遗憾”无中生有。B.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精神和才华才全部集中于艺术。”D.曲解文意,原文是强调李伯安作品的特点突破了*艺术缺少宏大叙事、短于深厚壮丽的局限。)

9. (6分)①立意高昂:体现黄河与五十六个民族的历史和精神,寄寓大河东流去的万古豪情,彪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黄河文明。②气象恢宏,大气磅礴:鸿篇巨制,人物众多,分十大部分,一组组艺术形象苍茫凝重,节奏浩然大气。③艺术手法丰富多*:原始艺术与现代艺术融合,中西交汇;或细腻精到,或大笔渲染;既工细到极致,又写意到极致。(每方面意思2分)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exercises/341kyj.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