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习题库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11分)巴丘书事陈与义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11分)巴丘书事陈与义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

问题详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11分)巴丘书事陈与义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11分)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首句引用《三国志》说明巴丘的重要,为题目“书事”打下埋伏。首句提出读《三国志》时就认识巴丘的重要,总想能亲临其地。

    B.三、四句是名句,第三句写眼中所见,视线由广阔的“洞庭野”收至“岳阳楼”,第四句写秋冬风急天高的声势。

    C.“十月*湖吐乱洲”写洞庭水落,湖中出现七大八小的沙洲。“吐”字用得特别生动险劲。“洲”字着一“乱”字,也隐喻世事之乱。

    D.“四年风露侵游子”句。作者从宣和七年离京到陈留,因金人入攻,辗转奔波,已经四个年头,“风露”二字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餐露宿。

    E.尾联从结构上是回应首句。题目叫“巴丘书事”,却没有写出什么事,所谓“书事”,就是让读者从尾联中去体会。

15.结合全诗的内容,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回答】

14.B、D(各2分)

    B:第3句是耳闻,写声,写了秋冬风急天高的声势,给人一种*危迫的感觉。第4句是目睹,写*,写了眼中所见,表现日影紧抱岳阳楼的景致,两句相连,使读者从景*引起更多的联想。

    D:“风露”既指的是自然界的风餐露宿,也含有*上的挫折和敌人侵扰。

15.(共6分各2分)表达了作者坎坷漂泊的感慨,报国无门(或年老无成)的哀叹,忧国伤时的情怀。

作者: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赏析:

《巴丘书事》这首诗是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一首典型诗借物咏事七律代表作。

这首诗写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作者避难在巴丘。经历了北宋南宋之交,诗人的作品风格变得沉郁悲壮,有点杜甫诗作的味道。

首句交待写作缘起。从三国志中知道巴丘这一地名,年老为避胡人之乱来巴丘做首次游览。为书事打下基础。(因为末句说到鲁肃事)

颔联写眼前景。写得气象开阔,秋冬的树木在急风中啸叫,洞庭湖四野茫茫,晴天下日影紧随岳阳楼,使这一带知名的中心景物格外突出。“酣”、“抱”二字以动态写静物,上句写秋冬风急天高的声势,下句把景物收 结于岳阳楼之景,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让人从*中感受到一丝安定的希望

颈联感慨诗人自己*上坎坷漂泊的际遇,侵字有深义,下句中写初冬洞庭湖上露出几个大大小小的沙洲,风生水起,潮起潮落之间,沙洲时露时隐,用一吐字,气象非常。着一乱字,使人联想时局。

尾联诗人借三国典故,以鲁肃自负,反用“未必” 、 “空白”之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情。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exercises/3g6l8j.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