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谷 >

习题库

> 阅读《荆轲刺秦王》(节选),完成后面小题。①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首,得赵人徐夫人之*首,取之百金,使工以*淬...

阅读《荆轲刺秦王》(节选),完成后面小题。①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首,得赵人徐夫人之*首,取之百金,使工以*淬...

问题详情:

阅读《荆轲刺秦王》(节选),完成后面小题。①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首,得赵人徐夫人之*首,取之百金,使工以*淬...

阅读《荆轲刺秦王》(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①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首,得赵人徐夫人之*首,取之百金,使工以*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②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③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7. 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血濡缕    濡:浸湿,沾湿。

B.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意思是躲着对方目光。

C.请辞决矣    辞决:辞别,告别。

D.士皆瞋目    瞋:发怒。

8. 请对选文中出现的五处“以”字做分类梳理。

9.*古典小说中通常每一回都有一个回目,比如《水浒传》的第十五回回目为“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回目的主要功能是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某回书的故事梗概。形式上一般采用两个基本对仗的句子。请按照提示,为选文写一个回目。

10.第④段中荆轲对太子丹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而第⑤段中在易水河畔他却又唱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的意思是不是前后矛盾的?请阐释一下你的理解。

【回答】

7.B

8.

(1)使工以*淬之。以试人   都是“用、用来”的意思

(2)日以尽矣  以通已

(3)仆所以留者  原因

(4)皆白衣冠以送之  来

9.略

10.)*示例①:不矛盾。两段中都表现出荆轲一定完成刺秦使命的决心。

*示例②:有矛盾。荆轲本有自己的安排,想等待自己找的助手来协助完成任务,他预计还要返回燕国,但太子丹要求他尽快出发,而且安排秦武阳协助他,荆轲预感使命难以完成,所以唱出了“一去不返”的悲壮歌曲。

(意思对即可)

【解析】

7.

试卷分析: B.“人不敢与忤视”的“忤”是“逆”,意思是迎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卷分析:文言虚词“以”一般有这样几种用法。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依据这些解释,分类进行梳理即可。如“皆白衣冠以送之”中的“以”连接的是“白衣冠”和“送”,可见这里的“以”是目的连词,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卷分析: 为选文写回目,即给文段总中心概括,并用对偶的句式表述出来。本段文字介绍的是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众位宾客前来送行。这样抓住易水送别,壮士出行的特点进行概括即可。如太子心急促壮士,荆轲救国登车行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卷分析:“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同样是荆轲的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可以理解为这两句话不矛盾,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的说话环境。前句是荆轲在太子丹催促时生气的话, “去了却不能回转,是无能的人”,表明的是荆轲志在必得的信心。后句是荆轲出发时悲壮的歌声,表达的同样是荆轲立誓要完成使命的决心。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荆轲前边是打算能回来的,所以才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但是他受到太子催促,没有等到他的朋友,计划被打乱,这让他感觉刺杀行动可能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于是发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知识点:历史事件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zhongwengu.com/exercises/93lm8n.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